黄颡鱼养殖技术

一 、品种介绍

黄颡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近几年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通过育种技术培育成的全雄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尤其是杂交黄颡鱼 (如黄优 1 号等) 具有生长速度快 、抗病能力强 、耐运输等优点而深受 养殖者和消费者喜爱,从而成为黄颡鱼养殖品种中发展迅速的主打品种。

黄颡鱼为底层鱼类,栖息于静水或缓流中。在池塘中, 白天潜于水底,晚上出来觅食 。但仔鱼在晴天喜在上层集群。

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出膜3 -5 天,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以后幼鱼以轮虫 、枝角类 、水蚯蚓等为食 。成鱼阶段主食各种小鱼 、虾 。人工养殖时,在苗种阶段通过人工驯化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养殖目的。其最适生长水温为22 -28℃ 。

二 、苗种培育

黄颡鱼鱼苗培育池塘适宜面积为 5-10 亩,池塘水深大于 1.2m 。黄颡鱼 水花以轮虫开口后,随着身体不断生长摄食各种浮游动物,包括桡足类无节幼体 、枝角类和桡足类 。随后通过驯食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1 、 鱼苗培育池的准备

1.1 培育池整理

清理培育池堤埂,防止池堤出现渗漏 。清除池塘过多的底泥,平整池底。清除所有杂草。

1.2  清塘

鱼苗培育池适宜采用两次清塘法 。两次清塘法:在鱼苗下塘前 7-10 天或稍长一点时间,采用生石灰清塘,可用干法清塘或带水清塘。干法清塘 使用生石灰 50-75kg/亩;带水清塘 (水深在 50-70cm) 使用生石灰 100kg/ 亩 。生石灰清塘起到杀菌 、消毒和杀灭水中或底泥中各种敌害生物,又能改善水质和底质,利于鱼苗的培育。在鱼苗下塘前 3-5 天,采用漂白粉清塘 。水温高于 25℃ 、20-25℃和 18-20℃,清塘分别在鱼苗下塘前 3 天 、4 天和 5 天进行。漂白粉清塘使用浓度为15ppm。

2 、注水和饵料生物培育

2.1 注水

在生石灰清塘前或清塘后注水 。注水深度为 50-100cm,水温低于28℃,注水50-70cm;水温 28-31℃,  注水 80-100cm。

2.2 饵料生物培育

底泥肥或底泥在 20cm 以上的培育池不用施用肥料。底泥少的池塘,在漂白粉清塘后的当天或第二天施肥,培育饵料生物。采用发酵有机质和 磷肥配合使用的施肥方法。发酵有机质可用发酵鸡粪 、发酵菜粕或其他混 合发酵有机质,使用量为10-20kg/亩,配合使用磷酸一铵,1-2kg/亩,或过磷酸钙,3-5kg/亩。

3 、鱼苗的放养

3.1 下塘鱼苗的适宜时间和规格

黄颡鱼鱼苗下塘的适宜时间苗体发黑,卵黄快吸收完且鱼苗有一定的游泳能力,卵黄吸收的快慢与鱼苗孵出后的水温有直接的关系,鱼苗孵出后,一般情况下,水温在 25-28℃时,为72 小时左右;水温在高于 28℃, 为 60-72 小时;水温在低于 25℃,为 72-96 小时。根据经验,杂交黄颡鱼卵黄苗下塘的适宜规格为 220-320 尾/g。

3.2 肥水下塘

肥水下塘是提高黄颡鱼鱼苗早期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所谓肥水下塘,是指鱼苗下塘时水中轮虫正好达到高峰期,枝角类和桡足类幼体等大型浮游动物的数量较少,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丰富,水体的透明度在25- 40cm,水色“肥”、“活”、“爽”。

3.3 水温的调节

培育池水温与装运容器内水温温差小于 2℃时,鱼苗可直接下塘;若温差大于 2℃,应逐渐加水调节装运容器内的水温,水温趋近时下塘。如果是打包袋装运的,应将打包袋置于池塘中10分钟左右,待温差相近时再 将鱼苗轻缓倒入池中。高温季节,培育池水温高于 32℃时不能下塘,应在下半夜或清晨水温降至 31℃以下时放养鱼苗,或者使用井水及其他低温水降温或放养鱼苗。

4 、鱼苗培育期的饵料生物管理

黄颡鱼的鱼苗培育仍然依赖饵料生物,轮虫 、枝角类和桡足类及其幼体。充足的饵料生物是保证黄颡鱼鱼苗存活和生长的必要条件 。饵料生物同时也是黄颡鱼鱼苗主要致病菌— 爱德华氏菌的携带者,避免鱼苗摄食过多的浮游动物,尽快驯食鱼苗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对提高鱼苗成活率至关重要 。利用饵料生物作为早期鱼苗的食物仍然是目前黄颡鱼鱼苗培育的主要方法。

黄颡鱼鱼苗下塘时培育池的饵料生物主要为轮虫,轮虫的生物量在10-50mg/L 较适宜 。如果轮虫的高峰期已出现,生物量达到 20-50mg/L,表明黄颡鱼鱼苗的饵料充足,鱼苗下塘后不需要施肥;如果轮虫的生物量低 于 20mg/L,在鱼苗下塘后 2-3 天应进行饵料生物培育 。培育方法为全池泼洒豆浆或豆粉,或者泼洒发酵有机质或氨基酸膏肥。泼洒豆粉或豆浆的数量为 1- 1.5kg/亩豆粉或黄豆磨成的浆,泼洒发酵有机质的数量为每天 5- 10kg/亩。

如果饵料生物主要为枝角类和桡足类幼体等大型浮游动物,轮虫数量已较少,表明适宜的放养时间已过,必须将大型浮游动物杀灭,解毒后放养鱼苗。为防止鱼苗长期摄食浮游动物而引起红头 、腹水等疾病,在鱼苗下塘后 7 天左右将培育池的浮游动物杀灭。清除活饵料,有利于鱼苗的驯食。杀灭浮游动物的药物有阿维 、敌百虫和硫酸铜等。可单独使用或者配合使用。

5 、 驯食

适时驯食或尽早驯食已被苗种培育者们广泛接受,黄颡鱼鱼苗摄食饵料生物的时间已由以前的 2-3 星期缩短至1星期至 10 天 。驯食对大规格的培育有重要的影响,尽早驯食有助于大规格鱼种的产量和规格的提高 。如 果培育池有丰富的饵料生物,驯食的效果会很差。在饵料生物杀灭后隔一天开始驯食人工饲料。

水花放养密度为 25-35 万/亩,培育 7-10 天即可进行驯食。

驯食技术简述如下:

驯食饵料有两种,一种是粉料,一种是破碎料,驯食方法稍有不同。

粉料选择黄颡鱼驯食专用粉料 。将粉料和水搅拌成面团,面团做成鸡蛋大小 (50-60 克) 沿池边投放 。为方便检查鱼苗摄食情况,可在池边掉 一些带网眼的塑料篮筐,篮筐离水底 20cm 左右,将和好的面团放在篮筐 中 。根据鱼苗自然的摄食节律,摄食最高峰在傍晚时分,投喂时间选择在傍晚时分,每天投喂一次。驯食开始时,粉料使用量为 2-3 万尾鱼苗投喂50-60 克,以后逐渐增加 。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鱼苗的摄食情况调整,  若在 2h 内饲料已基本摄食完,投喂量应适当增加。在投喂 7-10 天后,将投喂点逐渐集中到池塘的一边,饵料篮筐也应提高到水下 20cm 左右。

破碎料驯食法是采用大颗粒膨化饲料的破碎料直接驯食,让鱼苗逐渐 摄食膨化饲料的驯食方法。开始驯食时,黄颡鱼鱼苗仅1.3-1.5 cm, 口裂小,要求饲料破碎度较高,适于鱼苗摄食 。将破碎料沿池塘四周均匀泼 洒 。驯食开始时的投喂量为 1 千克/亩左右,以后逐渐增加 。每天可投喂两次,清晨和傍晚各一次 。缓慢投喂,每次投喂时间以 1h 左右为宜 。随着驯 食时间增加,饲料的破碎度下降。驯食7-10 天,鱼苗逐渐浮到水面摄食,可在破碎料中逐渐增加 0.5-0.6 mm的膨化颗粒饲料。驯食 15 天左右,鱼苗基本摄食小颗粒膨化饲料,驯食结束。

驯食结束后,可逐渐转为投喂膨化料。经 30 天左右的培育,规格可达 到 500-600 尾/500 克 。此时可进行鱼苗出售或分塘养殖。

6 、鱼苗培育期的水质调控

在鱼苗培育早期阶段, 由于水浅,开增氧机可能导致水体浑浊,引起 光合作用下降,而且水体中的生物量不大,通常不用开增氧机。

在鱼苗培育进入驯食阶段后,水深加大,水体中的生物量和营养负载逐渐增加,应适当开启增氧机 。晴天和多云天气,中午开机 1-2h,半夜开机至天明 。阴雨天夜晚开机至天明。

三 、成鱼养殖

适宜黄颡鱼成鱼养殖的池塘面积为 5-20 亩,池塘水深大于 1.8m,最好 在 2.5m 左右。

成鱼养殖池塘使用叶轮式增氧机 、微孔增氧机或水车式增氧机,单独使用或者配合使用,面积大的池塘,最好配合使用多种增氧机,增氧机功率达到 2 千瓦/3 亩以上。

1 、养殖模式简要介绍

黄颡鱼的主要养殖模式为以下三种,养殖者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养殖条件 、市场需求等具体情况予以选择。

1.1 周年养成模式

放养已驯食人工饲料 4-5 cm 规格的黄颡鱼鱼种1.5 万尾/亩左右,搭配鲢 50 尾 、鳙 30 尾 。这种是最推崇的养殖模式,具有养殖产量高,规格适中,效益好等优点,周年养殖黄颡鱼,其规格可达 100-150g,主体产量每亩可达 1250-1500kg。

1.2 短周期养殖模式  (当年养成模式)

放养已驯食人工饲料 4-5cm 规格的黄颡鱼鱼种 1.2-1.3 万尾/亩,搭配鲢50尾 、鳙 30 尾 。具有养殖成本较低,饲料利用率高,饵料系数低等优点,当年黄颡鱼规格可达80 - 100g,每亩产黄颡鱼1000 kg 左右。

1.3 黄颡鱼与翘嘴鲌混养模式

为了减少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近几年,武汉东西湖 、湖南 安乡等地采用黄颡鱼与翘嘴鲌混养方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防病治病效果 。一般每亩放养规格 80—100 尾/ 千克越冬苗种 8000— 9000 尾 、亩放规 格 20—30 尾/千克的翘嘴红鲌越冬苗种 800—1000 尾,搭配鲢 30 尾 、鳙 20 尾 。每亩可产黄颡鱼 1000kg 左右,翘嘴红鲌 500kg 左右。

2 、饲料的投喂与管理

人工配合饲料是池塘养殖黄颡鱼的主要营养来源。好的黄颡鱼专用饲 料由植物蛋白、动物蛋白(主要是鱼粉)、能量饲料及维生素和矿物添加剂等组成,营养全面而均衡,为黄颡鱼的生长和代谢提供足够而适度的营 养和能量。

2.1 饲料选择

黄颡鱼专用饲料已广泛使用 。建议选择高品质的黄颡鱼专用膨化饲料,饲料的蛋白含量为 38-42%,粗脂肪 5-7%,粗纤维≤6%,各种饲料原料的粉碎细度需要在 60 目以上,在水中的稳定性超过 15 分钟以上,新鲜、 适口,质量符合 NY5072 的规定。

2.2 投喂管理

随着投喂量的增加,进入池塘的营养物质也不断增加。养殖黄颡鱼的池塘中, 由于投喂高蛋白的饲料及过量投喂,溶解的和固态的有机物质的数量很大,形成了浮游动物生长良好的条件,经常出现浮游动物种群数量 非常大,它们会消耗大量有机物质和浮游植物,使得浮游植物的种群数量很小,光合作用的产氧量也会较小,  可能会导致出现严重缺氧的现象,不仅影响黄颡鱼的摄食,也会由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低导致氨 、亚硝酸盐的 积累,出现严重的水质恶化等问题,继而引起鱼病的爆发。因此,适宜的投喂水平和投喂策略非常重要。

3 、越冬管理:水体的肥度直接影响黄颡鱼越冬期间的健康程度。越冬期间水体保持较好肥度的池塘,  黄颡鱼不容易发生病害,而越冬期间水 体清廋、滋生青苔的池塘,黄颡鱼往往容易发生水霉 、腐皮 、小瓜虫等严重病害,甚至全军覆没 。黄颡鱼越冬期间要保持水体较好的肥度 、较好的藻色,透明度 25 ~ 30cm,根据水体肥度情况,选择晴好天气不定期泼洒生物肥 、有机肥等肥水产品。

在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发现,黄颡鱼在水温 5-8℃的时候还能有少量的摄食 。所以,每年的 2 月下旬到 3 月初,就要开始少量投饵,逐渐把黄颡鱼诱食到饲料台集中摄食 。及早开食,尽量减少停食时间,有利于黄颡 鱼体质的尽快恢复,减少开春后死亡的可能性。

四 、病害防治

黄颡鱼具有较好的抗病能力,在自然环境中,黄颡鱼极少患病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由于放养密度不断加大,加之投饵 、用药不当等使池塘养殖环境恶化,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因此人工养殖条件下黄颡鱼出现了经 常患病与大量死亡的现象。黄颡鱼对敌百虫 、溴氰菊脂等农药较敏感,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不宜使用这类农药 。对硫酸铜等耐受性与常规鱼类相似 。黄颡鱼 、全雄黄颡鱼人工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多,而杂交黄颡鱼  (如黄 优 1 号等)  为选育后的黄颡鱼,具备较强的抗病能力,对目前黄颡鱼养殖中危害最大的爱德华氏菌  (裂头病)  有一定的抗性 。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寄生虫病 、腹水病和赤皮病等病害,主要治疗方法为:

1 、寄生虫病

常见寄生虫病为车轮虫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打转 、不吃食 、离群等 。建议治疗方法,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5 ∶ 2) 1.2-1.5mg/L 浓度全池泼洒 。同时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拌入饵料中内服 5 到 7 天,具体用量可以参 照厂家药品使用说明。

此外,养殖周期内养殖水体管理不当,容易爆发小瓜虫,主要症状表现为体表和鳃部有肉眼可见的白点状虫体和包囊,游泳迟缓,成群浮于岸边。小瓜虫病不能用杀虫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调节水质,保持池塘水体 维持一定的肥力,保持水体的藻 、菌相平衡,控制池塘中浮游动物数量等方法,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小瓜虫的爆发。

2 、   腹水病

俗称  “大肚子病”,主要症状为腹部膨大,解剖后发现腹腔内有大量积液,通常伴有肝脏病变 。常见于苗种期间, 由于苗种摄食量大、生长快速导致肝脏代谢负荷过大,建议预防和治疗方法为,适度控制或减少投喂量, 内服大蒜素和三黄散等保肝护胆中草药,外用消毒杀菌类药物, 然后进行追肥调水,保持水质良好。

3 、赤皮病

俗称腐皮,常见于入冬前 、越冬后,因拉网等操作导致鱼体体表受伤,一般鱼体体侧和腹部呈现发炎充血状态,体表粘液增多 。建议入冬前 、越冬后尽量减少拉网操作,治疗方法为,外用复合碘制剂进行消毒, 入春之后,根据水温情况及时肥水,调节水质,保持水质良好。

鱼病防治要坚持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病害预防的方法有:鱼苗下塘前做好鱼塘和鱼苗的消毒工作 。放苗前一周,每亩用生石灰 全池泼洒消毒,鱼苗用 3%-5% 盐水浸洗 5 分钟,或者 20ppm 高锰酸钾溶液 浸浴 20 分钟;经常保持池塘卫生,随时清除池边杂草和残渣余饵;在鱼病易发的高温季节,一般每 20 天左右进行一次严格的消毒工作,如向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每次每亩使用生石灰10-15kg,当有鱼病发生时,在发病早期应及时进行诊断病情,针对性开展治疗。


来源: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殷明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