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如何投饵

一、饲料的种类

水产养殖的饲料分天然饲料、人工饲料两大类。凡是在水体中天然生成并可供鱼类摄食的生物,或通过人工施肥等措施增殖水体中的生物作为鱼饲料的,都叫做天然饲料。如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凡是以动植物的产品及副产品或人工采集、培植的动植物,以及经过加工制作后的动植物作为鱼饲料的,都叫人工饲料。如鱼粉、玉米粉、酒糟、蚯蚓、黑麦草、配合饲料。

二、鱼类的天然饲料

(一)浮游植物

主要种类有金藻、黄藻、硅藻等,是鲢鱼等鱼类的主要食物。浮游植物又是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食物,因此又是一些鱼类的间接食物。

(二)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鳙鱼的主要食物,也是几乎所有鱼类幼鱼阶段的主要食物。浮游动物主要有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四大类。其中轮虫类因个体小而是鱼类最理想的开口饲料。枝角类俗称水蚤,有的地方叫“颗颗虫”、“红虫”。枝角类营养价值高、数量大,是培育夏花鱼苗的良好饵料。桡足类及其幼体是鱼种阶段的重要食物。但是,一些大型桡足类如剑水蚤,会伤害鱼卵和刚脱膜的仔鱼,是孵化鱼卵时的敌害。

(三)底生藻类

底生藻类成片地附着于池底表面,呈蓝绿色、黄褐等色,是一些杂食性鱼类的食物。

(四)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主要有水蚯蚓、螺、蚌、蚬、摇蚊幼虫、蜻蜓幼虫等,它们是鲤鱼、青鱼等品种的优良饲料。

(五)有机碎屑

有机碎屑即形状为碎屑、碎渣、碎粒的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生物。如生物尸体经细菌分解形成的大小不同的碎粒、残余饵料以及施入的有机肥中的碎屑等。在有机碎屑的表面一般都附着有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这就为一些以腐屑为主要食物的鱼类提供了营养全面的食物。有机肥中的碎屑,一部分就是被一些鱼类直接摄食的。

(六)微生物

水中微生物主要有细菌、酵母菌、霉菌等。池塘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的群聚体可被鲢、鳙、鲫、罗非鱼等直接摄食。一些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也以微生物为主要食物。因此,微生物也是鱼类的间接食物。

微生物对养鱼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有些种类的细菌在缺氧的条件下会产生有害物质,使水质变坏,有些种类则是致病菌。

(七)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主要指在养殖水域中自然生长的高等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四类。高等水生植物可被草鱼、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直接摄食。但在人工养殖的水域中,除主养草食性鱼类、河蟹和小龙虾外,一般都要将这些水生植物清除干净。因为它们会吸收水中大量营养物质,遮光挡风,影响浮游生物等主要天然饵料的繁殖和生长。

三、鱼类的人工饲料

鱼类的人工饲料可分为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三类。

(一)植物性饲料

子实类:包括玉米、小麦、黄豆、蚕豆、红苕等。

副产物类:主要有米糠、酒糟、豆渣、麦麸、棉籽饼、豆饼、花生饼、菜籽饼等。一些作物的秸秆,经干燥粉碎后也可作为鱼饲料,如玉米芯、花生藤。

子实类、副产物类饲料,一般都是经加工后作为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的原料使用的。

青饲料:这里指鱼类可食并由人工采集或种植的水生、陆生植物的统称。水生植物主要有细绿萍、芜萍、紫背浮萍、苦草、马来眼子菜、菹草、轮叶黑藻、小茨藻、水浮莲等。陆生植物主要有稗草、狗尾草、苜蓿草等,以及人工种植的苏丹草、黑麦草、野莴苣、各种废弃菜叶和瓜叶、瓜蔓等。青饲料主要用于直接投喂草食性鱼类。

(二)动物性饲料

经人工收集或培育,直接投喂肉食性鱼类的动物性饲料主要有:螺、蚬、蚌、蝌蚪、蚯蚓、蝇蛆、昆虫、野杂鱼、畜禽内脏等。

作为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原材料的动物性饲料主要有:鱼粉、血粉、蚕蛹、杂鱼干、骨粉等。

(三)配合饲料

根据鱼的种类、不同生长阶段及营养需求,利用各种饲料原材料和必要的添加剂,按照科学的配方加工而成的饲料叫配合饲料。配合饲料有粉状、硬颗粒、软颗粒、膨化饲料、微囊饲料等形态。

四、配合饲料的优点

(一)配合饲料的营养全面,适应所养殖对象的营养需要,可以提高其喜食程度和生长速度。我国传统养鱼生产中,一般投喂单纯的植物性饲料或动物性饲料。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饲料中营养不全面,而配合饲料则克服了这个缺点。

(二)可以减少饲料及其营养成分在水中的散失。因此,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了饲料成本。同时,可防止水质因饲料沉积而被污染。

(三)可以扩大饲料来源。一些农作物的秸秆和废弃物如花生藤、玉米芯,不能直接作为鱼饲料。但经晒干粉碎后,可以作为饲料的原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掺和在其他原材料中制成配合饲料养鱼。一些副产物如棉籽饼、酒糟,不能直接投喂。经特殊的加工处理后,它们也可作为鱼用配合饲料的原材料之一。

(四)运输、贮藏、投喂方便,有利于大面积、集约化养殖,并有利于实行养鱼机械化。

此外,还可在配合饲料中加入药物,防治鱼病。

五、投喂配合饲料的注意事项

掌握合理的投饵方法,是提高鱼产量,降低饵料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投喂配合饲料,应主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根据所养殖的品种,投喂该品种专用的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的配方,是根据某种鱼的营养需要来制定的,而各种鱼的营养需要又各不相同。例如,草鱼有草鱼的专用饲料,黄颡鱼有黄颡鱼的专用饲料。如果投喂另一种鱼的配合饲料,其结果一是鱼生长速度缓慢或发育不良,这是因为所投喂饲料的营养成分不符合所养殖鱼的营养需要。二是经济上不合算。一般来说,蛋白质含量高的比含量低的价格要贵。例如,用黄颡鱼饲料来喂草鱼就很不合算。因为目前黄颡鱼饲料市场价格远高于草鱼饲料。

此外,鱼类在各个生长阶段如苗种阶段、成鱼阶段,对营养的要求也不一样,在购买配合饲料时,要予以注意。

(二)投喂方法

一种是用饵料台,一种是不用饵料台。只要掌握得好,均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1.用饵料台:用簸箕或竹制长方形敞口容器做饵料台,固定在离水底30厘米左右的位置。投喂时将饵料台提出水面,清洗干净里面的淤泥和残饵,放入配合饲料,然后轻轻地将饵料台放回水中。在鱼病流行季节,每半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将饵料台消毒一次。

为养成鱼类定时定点摄食的习惯,可在投喂饲料前用瓢或石块等敲击池埂,发出声响。经一定时间的训练,鱼类即形成条件反射,只要听到熟悉的声音,便会迅速游来摄食。

不用饵料台:在固定位置,发出投喂饲料的响声,将配合饲料直接投入池中。用这种方法,关键是要慢慢地投喂,目的是使饲料尚未沉入水底就被鱼吃完了。否则,饲料在池底与淤泥及鱼的粪便等搅在一起,鱼就不吃了,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一些养殖者饲料成本高,经济效益不好,这是最主要原因之一。

(三)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中所含脂肪酸容易氧化,制作时如果干燥未达到标准,包装密封不严,很容易发霉变质。投喂这种饲料,鱼吃了可能中毒,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鉴别饲料是否发霉变质,最简单的方法是眼看、鼻闻。

投喂配合饲料也同投喂其他饲料一样,要严格掌握“看天、看水、看鱼”和“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三看四定原则。

六、投饵的“四定”原则

所谓“四定”,是在投饵时应掌握的一个技术环节,即在投饵时要做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

(一)定点

为了节约饲料和便于饲养管理,投喂饵料时应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投喂,不要随意变动,让鱼形成到投饵地点寻找食物的习惯。投饵的地点一般选在光照较好、外界干扰小的地方,使鱼能安静地吃食。喂草类饵料应用毛竹围成一个三角形或长方形的浮框并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将草料投在浮框内,使草料不会被风吹散到鱼池的其他地方。这样既便于投喂饲料和鱼的吃食,又便于观察鱼的吃食量和捞取吃剩的草渣。投喂精料或商品饵料的食台通常用芦席或塑料网布搭成,面积1~2平方米,食台固定在离池边1米左右的水面以下50厘米处。也可对苗种进行驯化后,采取定点撒饵的办法。喂养青鱼时,可将螺蛳、蚬子放在无淤泥、硬底质的浅水处。池鱼养成了定点吃食的习惯后,我们在日常管理中观察其摄食、活动情况就方便多了,也便于鱼病的防治工作。

(二)定时

即每天按固定的时间投喂。像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日三餐时间比较固定一样,喂鱼的时间也要固定。在静水常规养殖中,每天应投喂二次精饲料,一次在上午8~9时,即水温开始上升时,另一次应在下午3~4时。如果当时气温太高,可适当推迟1~2个小时投喂。若早上遇到鱼浮头,就应等到浮头消失后1~2个小时再投喂。如果投喂青饲料则每天可只投一次,比精料早1~2个小时投喂。

(三)定质

对于饵料的质量应掌握“鲜、嫩、活、适(适口)”的原则。所投饲料必须干净,腐烂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以免造成鱼病。在鱼病期间,对饵料要进行必要的消毒,也可在饵料中加入药品防止鱼病的发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时,更应注意饲料和它的原材料是否新鲜,若有霉变等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把握好饲料的质量关不仅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也有利于鱼的生长。若能投喂一些天然饲料作弥补,使鱼类的各种营养需要得到保障,更有利于提高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四)定量

投饵时应根据鱼的种类、数量、个体大小、水温和水质情况、掌握均匀适量,特别是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掌握投喂量。一般立春后、鱼类吃食开始增加、从这时起就要按“四定”原则投喂饲料。清明后,水温持续上升、鱼类摄食量也相应上升,但消化力还不强。谷雨以后,鱼的食量增大。小暑至秋分、水温适宜,鱼的新陈代谢旺盛,摄食力强,是其生长发育的最佳季节。在这期间,要适当多喂饲料,但水温高时应注意不能过量投喂,以免鱼吃得过饱,消化不良,引起肠炎等疾病。投喂量以投喂后3~4小时基本吃完为好。在疾病发生时要适量少投,在天气闷热、暴雨前后要少投甚至不投。第二天的投食量可根据头一天的吃食情况进行调整。10月份后,天气转凉,水温也随之下降,这时可以开始逐渐减少投食量。在冬季只要鱼能吃食,就要坚持少量投喂,使鱼类在越冬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体质,有利于第二年的生长。



来源: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刘昭恒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