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穷帽直奔小康 “脱贫之星”晒出鄂东南幸福账单

从外出打零工到家门口创业、从靠天吃饭到自给自足、从贫困地区到生态景区……这几年的赤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政府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措并举推进精准扶贫,让贫困户、贫困村摘穷帽、奔小康,为乡村振兴蹚出一条新路。连日来极目新闻记者走访赤壁多个曾经的贫困村、贫困户,记录下一个个真实的脱贫故事。不少“脱贫之星”表示:脱贫了,日子更有奔头!

饲养能手年入30万元

从靠政府接济到年收入30万元,曾经的贫困户到如今的“脱贫之星”,赤壁市中伙铺镇洪水铺村村民龚七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新生活。

1月19日,记者现场探访时,龚七星夫妇正忙着给成群的鸡和猪喂食。一旁新建的二层楼房干净整洁,屋内冰箱、彩电、电炉、饮水机一应俱全,与不远处的破旧老屋形成鲜明对比。

以前,龚七星家因病致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村和驻村工作队帮扶下,龚七星燃起了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希望,大力发展养殖业,养鸡规模扩大到6000只以上。后来,龚七星又开始养猪,由刚开始的几头种猪慢慢繁殖到现在50多头。

洪水铺村书记龚训练介绍,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龚七星家的鸡滞销,驻村工作队主动联系爱心人士认购,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龚七星粗略给记者算了笔账,2020年销售鸡、猪,再加上鱼、龙虾、蔬菜和水稻等,收入约30万元。短短一两年工夫,他不但还清所有外债及贷款,还让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接下来我还想再多养些鸡,争取多赚钱,明年买车,后年买房。”龚七星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憧憬。

贫困户致富当上厂长

贫困村变身旅游名村

仅两三年时间,赤壁市官塘驿镇张司边村就从“有女莫嫁”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旅游名村。

张司边村位于群山之中,是个风景优美、山多地少的林区村,也是赤壁市23个贫困村之一。曾经,村民以种植楠竹、挖野生黄精售卖为生,仅能糊口。

2017年4月,导演张艺谋拍摄电影《影》,张司边村的竹林成为拍摄地之一,张艺谋为该村亲笔题名“醉美生态竹乡”。

随着《影》的上映,张司边村也成了“名村”,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开进来,古朴的传统村落重焕光芒。2018年,张司边村被纳入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保护,入围“湖北省美丽宜居示范乡村”,2020年又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明星效应、国家级名片,吸引了能人回乡创业,也让政府和社会资本不断进入,张司边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支书刘弄璋告诉记者,张艺谋电影拍摄基地、将军古道古学堂、越野车赛道、旅游服务中心、民宿康养基地、石龙湾山庄、四季果园有机蔬菜基地等项目,都逐一落地。村民从生态观光、规模农业、渔业特色养殖获得的人均纯收入就达7500元。当地已然形成生态优美、民风淳朴、村民和谐的新景象,在新农村建设上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在赤壁当地流传着一段佳话:贫困户当了厂长,还带领乡亲一起脱贫。这位厂长,就是官塘驿镇大竹山村的脱贫典型袁子兴。

1月20日,在自家的楠竹拉丝厂里,袁子兴正和工人们忙着赶工。“我们生产的一次性筷子不仅卖到省内,还远销山东、河南等省,年产值有900万元左右。”袁子兴自豪地告诉记者。

说起当初办厂时的情景,46岁的袁子兴感慨万千:“光启动资金就要近百万元,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帮我多方联系贷款。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的厂子很难办起来。”

袁子兴的儿子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女儿正在读书,他家入不敷出,成为典型的贫困户。大竹山村周围竹林环绕,如何利用当地资源?2019年,袁子兴向村支部书记付兴华谈了办厂的想法,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如今,袁子兴的工厂正热火朝天地运转着,自己也买了一台轿车,但他没有忘记村里其他贫困户。他的工厂请了20多名工人,其中贫困户就占了三分之一。“工人年收入三四万元,有的能达到10万元。”袁子兴介绍,“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希望厂子今后能越办越红火,争取扩大生产规模、产值翻番,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发家致富。”

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在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司村的一家竹木加工厂里,记者见到了正带着儿子一起干活的吴南成。几块零散的木头零件,在吴南成的手中迅速组装成一个板凳,精致小巧。

吴南成今年67岁,妻子和儿子身体都不好,家庭负担重。他告诉记者,这两年在这里打工,工资稳定,每年能挣4万多元。而以前在外打零工,收入低不说,还经常无着落。“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既带着儿子赚了钱,又能照顾到家里,比以前好多了!”老吴欣慰地说。

该竹木加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厂员工里有一名低保户和三名贫困户,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全都实现脱贫。

像这样的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在羊楼司村有大小103家。该村还将中国古典文化融入竹木制品,制作的“清明上河图”被评为中国竹业博览会金奖产品,生产的《论语》《三字经》等竹简书籍远销海外,已实现从卖“竹资源”向卖“竹文化”的转变。

羊楼司这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围绕打造“湘鄂竹木制品生产销售聚集区”目标,持续聚力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产业,年产值超2亿元,2016年已经实现整村脱贫出列,正在走向乡村振兴。

如今,赤壁市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正在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

图文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高东起 邬晓芳 通讯员 袁俊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