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小江豚满百天,全球人工繁殖第二例!现种群数仅约1012头

江豚是一种生活在长江中的濒危动物,国家一直在重点保护它们,今年6月,一头小江豚出生在中科院水生所,现在,它的生长情况怎么样呢?

在中科院水生所提供的监控视频中,这头小江豚看起来身体非常健康,充满活力。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郝玉江:这个生豚的妈妈叫F7,中文名我们起名叫福7,它今年9岁,它是在2011年从鄱阳湖引入的一头雌性江豚。

去年,江豚妈妈福7怀孕了,在中科院水生所的工科研人员们全程无微不至的照料下,今年6月2号清晨,福7顺利分娩,生下了一头健壮的雄性小江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郝玉江:幼豚刚生下来,它是没有很好的方向感,所以在池子里会到处乱窜,那么这个妈妈确实非常不错,从小江豚生下来第一刻,它就带着幼豚游动,幼豚撞到墙的时候,它就会努力地,快速地游过去,拦住幼豚,防止它撞到墙上。

由于妈妈的带领,小江豚很快就适应了饲养池的环境,不再撞墙了。两个小时后,科研人员开始观察到幼豚用吻部在母豚腹部频繁寻找乳头的行为。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郝玉江:它的吃奶就像两个飞机空中加油一样,妈妈游动的时候,整个把身体轻轻地侧翻一下,然后小豚用嘴来吸乳,哺乳期间,最重要的关系就是母子的这种哺乳关系,所以我们观测最密切的就是这个吃奶的行为。

在江豚妈妈和科研人员们的精心照料下,小江豚健康地生长着,9月10号,小江豚迎来了它生命中的第100天。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郝玉江:100天,我觉得也正好是它刚刚开始能够吃小鱼,从母乳到固体食物,这样一个过渡开始的阶段,所以我们认为,它成功成活下去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这头小江豚是中科院水生所自2005年全球首例人工饲养长江江豚成功繁殖以来成活的第二头小江豚。现在,中科院水生所在江豚的饲养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在人工繁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王丁:过去几年,我们在人工繁殖,方面也曾经碰到过很多问题,那么经过我们的探索,我们逐渐了解了一些新的知识,当然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新的这个小江豚的出生和成活,应该说,给了我们一些新的鼓励。

江豚现有种群数量约1012头 是极度濒危物种

看着小江豚茁壮成长,大家都非常高兴,江豚人工繁殖技术的逐渐提高,将对保护江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在前段时间,在江西省,一个关于江豚的消息让大家非常痛心。

前段时间,在江西的鄱阳湖水域,一位渔民发现了一头死亡的雄性江豚,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对死亡江豚进行检查后,判断它是被丝网缠住身体后,不能跃出水面呼吸,最后导致溺亡。据江豚保护志愿者的不完全统计,这头江豚是今年死亡的第16头江豚。水域污染,航运发展,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江豚濒危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王丁:这是长江干流里面的数字,在1991年的时候,大约有2550头江豚,到了2006年,也就是15年以后,长江干流的数量只有1991年的一半,2006年到2012年,6年以后,长江干流的数量甚至损失了一大半,从1225头下降到了505头。

长江江豚是极度濒危物种,为了保护这种可爱的动物,国家也下了很大的功夫,1992年,荆州石首市的天鹅洲豚类保护区建成,那里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在大家的保护下,江豚数量不断增加。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王丁:在2010年到2015年,5年内净增加了27头以上,净增长了108%,当年度总数量是60头以上。

石首市天鹅洲豚类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迁地保护也是现在国家对江豚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王丁:就是至少,这个物种即便在极端的情况下,即便长江没有了,我们还在我们的迁地保护区里能有这么一个物种保护下来,我们叫迁地保种种群,还是这三大保护措施,就是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殖研究。

在国家的重点保护之下,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滑的趋势已经有了缓解,据2017年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现有种群数量共约1012头,和2012年相比数量变化不大。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王丁:这个结果跟以前的结果比就有很大的变化,2012年的结果跟2006年的结果比,数量是有很大的下降,我们提出来的遏制长江江豚快速下降,这么一个短期目标已经基本达成。

(作者:垄上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