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系数1:1, 最高亩产6万斤

“100%全循环水养殖出蛙啦!欢迎围观!”3月30日,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之味”)总经理李寒晓发布的一条消息引爆了朋友圈。广东《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实施在即,该项目引起业内对循环水养蛙技术的关注。

据了解,这批牛蛙从蝌蚪到成蛙都在海之味牛蛙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生长,实现全流程无换水,最终亩产在3万-6万斤,饲料系数1:1(早蛙)。“从首批的成活率来看,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继续扩大规模的。”李寒晓说。

在几个单独分区的蛙池旁,工作人员正在分拣密密麻麻的牛蛙,行家一眼便可看出这些蛙体色好、活力足。据介绍,海之味会将这批蛙制成自有品牌冻品,并作为预制菜开发原料,充分保证自有食品安全可靠。

“我们原先只是用循环水进行小规模养殖尝试,现在已经扩展到300多个池子全运用循环水,每日可处理养殖尾水超10000吨,也算是初具规模了。”李寒晓兴奋地说,“种种结果证明,循环水养蛙模式完全具备可行性。”

据悉,牛蛙养殖长期受食品安全、尾水污染、大量耗水三大痛点困扰。为此,海之味从2014年起便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研发牛蛙水养新模式:2018年第一台AO水处理设备正式投入并运行成功;2019年,增加投资6台AO设备和4台MBR膜池处理系统,将全部生化处理设备升级为“生化+膜池过滤”,实现日处理污水2500-3000吨;2021年,投入500万元研发“固液分离+硝化菌+植物跑道”模式……仅在尾水污染问题上,他们就投入2000余万元“试错”。

2022年,海之味成功研发了“硝化菌+植物跑道”模式——在植物跑道上种植狐尾藻、水花生等,利用其极高的生长速度,吸附清水池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与一部分淤泥,显著改善水质。为降低环保成本,养成无公害、无抗蛙筑牢坚实基础。

“相比使用有一定毒性的絮凝剂来处理氨氮、总磷,‘植物跑道’更加绿色、健康。”李寒晓介绍,该套系统有三道紫外线杀菌工序,终端的水处理池还有一道臭氧处理,具备高效、节水、节地、排放可控等优点。

近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将于5月1日起实施。牛蛙养户将迎来严格的尾水处理要求,违反标准或面临严厉处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不解决绿色发展问题,牛蛙场就随时面临着‘禁养’‘拆除’风险。”海之味集团董事长陈泽雄表示,只要对症下药,在技术研发上攻坚克难,就能达成政府、养殖户、消费者多方共赢。

“这也是我们多年坚持循环水尝试的动力。”李寒晓表示,循环水虽然是高投入模式,但优势在于符合国家环保政策,“万一传统的牛蛙养殖方式受到限制,循环水养殖模式可以为行业提供另一个选择。”

不过,李寒晓也透露了当下循环水养殖模式的不足之处,如养殖周期稍长、养殖密度暂时达不到传统水平等。“目前我们正在强化与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团队、厦门兴牧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技术团队的合作,针对上述不足努力攻关,相信很快就能交出一份能让多方满意的答卷。”李寒晓说。


来源 | 南方农村报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纪晶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