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养殖实用技术

(一)技术概况。

虹鳟是冷水性鱼类,通常栖息在水质呈清、无污染、砂砾底质的河川溪流中,适宜水温8—-20℃。其适应性广,既能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水库、湖泊、河川中放养,尤其在流水中饲养一年四季都可生长,产量很高。在人工密养条件下,最佳生长水温是12— -18℃,当水温低于7℃或高于20℃时食欲明显减少,生长减慢,抗病力减弱,水温达到24℃时停止摄食,在26℃短时间内即能死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设施农业作出部署。我省水库、山泉等冷水资源丰富,水源充沛、水质优良,非常适合发展设施渔业养殖虹鳟。

(二)技术要点。

1.前期准备:养殖场需建在3公里范围内无工业““三废””,养殖环境安静、且远离噪声源的地方,养殖用水可采用低温溪流水或水库底层水。仔鱼池、鱼苗池以水泥池为宜,成鱼养殖土塘、水泥池、设施或水库均可。新建的养殖池,特别是水泥池,必须浸泡二个月以上,待其碱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苗种。对于原有养殖池要进行消毒,消毒药物一般用1PPM的漂白粉或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杀灭细菌或寄生虫等敌害生物,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新水方可放养苗种。

2.鱼种培育:流水量每秒10升,最适水温16℃~-18℃。鱼种入池前,要经过筛选,大小分池饲养。放养密度视水中溶氧、注水量、鱼种规格而定。体重3克~-5克时每平方米200尾,规格20g左右的鱼种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100尾。采用全价配合饲料,饲料粒径应与鱼种口径相适应。

3.成鱼养殖:

(1)苗种消毒。为防止苗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池内,应将所有放养的苗种用3%-5%的食盐水,消毒浸浴15分钟。

(2)成鱼养殖。根据养殖模式、水源条件、投放密度,水深在0.6米~-2米之间,最适水温12~-18℃,流速保持0.02m/s~-0.16m/s。建议规格20g-50g的个体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100尾;规格100g左右的个体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40-50尾;规格150g以上的个体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30尾;规格200g以上的个体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5尾,具体密度根据实际养殖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饲料投喂方面,采用全价配合饲料,颗粒大小以适口为度,日投喂两次,投喂量为鱼总重的2%~-3%。要保证足够的水量并配套增氧设备。在养殖过程中,同池规格差异明显时要及时分筛,分池养殖,对达到食用标准的成鱼及时捕捞出售。

4.养殖管理:

(1)饵料投喂。做到““三定””即““定时、定质、定量”。”。定时,投喂多按时进行;定质,使用专用全价配合饲料,饲料更换时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虹鳟鱼拒食;定量,喂食量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一般按体重的0.8~-1.2%进行投喂,具体投喂时还应根据水温、天气状况、虹鳟鱼个体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表观饱食80%为宜。

(2)调节水质。经常保持虹鳟鱼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5~-7.5间。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池水流动。调节水温和光照,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

(3)鱼病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养殖过程中要及时对养殖环境进行调控,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出现死鱼时,及时捞出。

(4)防逃防偷。时刻注意防逃,尤其在下暴雨时要加强管理。养殖池所有进出水口根据规格设置防逃设施,整个养殖场所有陆上通道口设置防偷设施。

(三)适用对象及示范点。

适宜在冷水资源丰富的区域推广,特别是类似湖北的秦巴山片区、武陵山片区等丘岗山区。建议推广示范区域为十堰市、襄阳市、宜昌市、咸宁市等。

(四)效益分析。

该模式虹鳟鱼设施渔业养殖产量可达30斤/立方米。以直径8米的路基圆池计算,单桶可实现产值12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养殖过程无公害,养殖尾水可用于水生蔬菜种植,实现综合利用,保证了周围生态环境的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牵头人及技术团队。

1.工作专班牵头人:吕金龙

所属单位: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联系方式:027-88876136

2.技术支撑团队

单位名称:十堰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联系人:周崇旋

联系电话:15872712374

单位名称:十堰格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赵晓旭

联系电话:18772992499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纪晶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