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吃糍粑是春节传统习俗,随着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像糍粑这样带有醇香的“原味乡愁”更让人回味。在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仓埠山庄民俗村,浓浓的年味从冬至就已经开始了,这里有着从入冬以来就开始打糍粑的习俗,纯手工制作的糍粑深受欢迎,吸引了不少人市民游客前来购买。
1月5日上午8时,家住新洲区仓埠街丰乐村的刘先林和村民们早早来到仓埠山庄民俗村,换上工作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刘先林是仓埠街远近闻名的手工打糍粑能手,今年63岁的他有着40多年打糍粑的经验,他制作的糍粑大小均匀、劲道爽口,在当地颇有名气。
“打糍粑的前一天,需把糯米淘洗干净,再放在大水缸里提前浸泡至少4个小时。第二天就可以正式做糍粑了。”刘先林一边将灶膛点起大火,一边用大竹筐把米从水缸捞出来过水,过水后的米倒入特制米桶里压实掺水,并用大锅蒸熟。此时,柴火烧得越旺越好,待蒸上一个半小时,蒸熟的糯米清香扑鼻。
打糍粑则是力气活,蒸熟的糯米倒在一个石臼里,倒入几十斤煮好的糯米,刘先林和另外六个村民围成一圈,每人拿着一根木桩,揣、捣、捻……动作紧密配合,一气呵成,糯米打出的糍粑完工后如膏似脂,白皑皑的没有一点杂质,年味被打进软糯的米糍里,整个房间散发着香甜的热气。糍粑打好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将大糯米团拧成小个,捏平后再搓成一个个圆圆的糍粑,寓意团团圆圆、生活甜蜜。
“自元旦以来,仓埠山庄民俗村成了春节前当地最为热闹的地方,上午8点开始手工打糍粑一直忙到晚上6点,每天用米桶蒸8桶米,平均一天制作1800多个糍粑。”刘先林介绍,腊月是本地糍粑制作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武汉及周边市民纷纷前来品尝“原味乡愁”,自己和村民们仅仅靠打糍粑便增收了6千元,相当可观。“小糍粑”也逐渐成了造富于民的“大产业”。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叶东辉 邰生鹏
编辑:邵一玲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