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师雕刻一组金丝楠木作品,要捐给郧西档案馆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非遗大师、“郧西工匠”罗德华用自己珍藏的一方金丝楠木雕刻出了一张红军传单的动人故事。

当天,极目新闻记者在罗德华家中看到了这组革命故事人物雕塑,雕塑长45cm、宽30cm,金丝楠木的表面光泽熠熠、金丝浮现,隐隐透出一股淡雅幽香,鲜艳的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旗帜,仿佛像真的一般迎风飘动,背靠虎头岩大山的院落里,刘立英老人手捧红军传单表情坚毅,4位儿孙围着老人,聆听她讲述自己历经千辛万苦为丈夫保守参加革命“凭证”的故事。

郧西县档案馆馆长孟帆告诉极目新闻记者,1934年11月—1935年7月,红25军战略转移至郧西湖北口、关防等鄂陕交界地区活动,在这期间,年仅15岁的李玉才和许多年轻人一起参加了革命队伍。1935年5月,驻扎郧西的红二十五军即将西征北上。临行前,李玉才接到家中口信:“母病重,速归”,李玉才请假回家探望。部队交给他一份《什么是红军》传单,让他继续发展红军。李玉才将传单缝在了衣服夹层,偷偷带回来。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他四处躲藏,临行前,他把这张传单交给了妻子刘立英,嘱咐她“千万保存好”。

刘立英不识字,但她知道这是红军发的,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保存好。晚上,刘立英趁家人都睡熟了,将传单用红布反复包好,夹在家谱里,藏在了一间漆黑房屋檐上一个暗缝中。面对国民党反动武装反复搜查,刘立英一次次忍受敌人用锥子戳、用烧红的火钳烫等种种折磨,她手臂与腿上留下累累伤疤,最长的达30多厘米。一直到1981年,刘立英老人才将这张传单交给亲戚看,珍贵的《什么是红军》传单才得以公之于世。之后她将传单交给了郧西县档案部门。近半世纪的承诺,就此兑现。

据介绍,传单内容由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军政委吴焕先和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3人商议起草,由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部秘书兼宣传科长刘华清刻印。这张传单见证了红军长征时期如何播撒革命火种,是档案馆的“镇馆之宝”。2019年6月,湖北省档案馆发布20项首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什么是红军》传单名列其中。

“我自小听着父亲讲红军故事长大,时至今天,80多岁的老父亲谈起红军闹革命的故事,还记忆犹新。”罗德华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来临之际,雕刻出这组作品,就是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他计划将这组雕塑捐献给郧西档案馆。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罗德华既专注于根雕艺术,也热爱研究郧西深厚的红色文化。他还分别雕刻了红二十五军的副军长徐海东和郧西革命的“神枪手”刘世让。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青年徐海东塑像是香樟木材质,高130cm、宽30cm,头戴五角星帽,手拿望远镜,身材高大魁梧,神态安详而从容,惟妙惟肖,十分契合这一时期徐海东大将的仪容。从1934年12月到达至1937年全部撤离,红二十五军以郧西为核心区,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神枪手”刘世让塑像,金丝楠木材质,高48cm、宽20cm,头戴五角星帽,肩挎汉阳造步枪,体格健硕,精神昂扬,洋溢着革命的豪气。刘世让,郧西湖北口虎头岩人, 1902年12月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自幼擅长打猎,被人称为“神枪手”。1935年1月,红二十五军主力到达一、二、三天门一带,刘世让带领农民兄弟丁家喜等20多人参加了红军。红军在二天门召开千人大会,宣告成立二天门区苏维埃政府,任命刘世让为二天门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游击队队长和抗捐队队长。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后,刘世让继续带领90多人的游击队转战闹革命,后遭叛徒杀害。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关前裕 通讯员余祖超

编辑:邵一玲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