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鸡不成宴”。在“美食之都”广州,黄羽肉鸡作为一种重要食材,出现在每一场招待贵宾的重要宴席上。黄羽肉鸡有多种做法,而常见的有白切、煲汤、清蒸、盐焗等多种,在享用这些美味的时候,您可曾想过,在不久的将来,这道菜的色、香、味可能会再提高一个层次。
这不是一句猜测。黄羽肉鸡的色、香、味、不仅与鸡的品种有关,还与鸡饲养过程中全面均衡、精准的营养摄入密切相关。过去十多年,黄羽肉鸡的饲养标准一直停留在NY/T 33~2004《鸡饲养标准》(以下简称“旧标准”)时代。12月7日,备受行业关注的国家农业行业标准《黄羽肉鸡营养需要量》(以下简称“新标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项标准已于2020年7月2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在京发布【第319号】。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为该标准牵头起草单位。蒋宗勇研究员、蒋守群研究员、苟钟勇博士、李龙博士、林厦菁助研、王一冰博士等作为标准主要牵头起草人解决了国内外黄羽肉鸡营养需要量标准研究滞后、饲料数据库缺乏等问题。研究历经20多年,该所黄羽肉鸡营养研究团队在系统研究不同类型黄羽肉鸡以及黄羽肉种母鸡营养需要量和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基础上,通过大数据聚类分析建立了黄羽肉鸡以及黄羽肉种母鸡能量需要量动态模型,并进行大规模示范验证后制定出此项我国乃至全球唯一一个黄羽肉鸡的营养需要量标准。
新的标准提出了黄羽肉鸡精准营养参数,不仅让黄羽肉鸡更好吃,更健康,同时也更好养了。
据了解,目前我国黄羽肉鸡年出栏约40亿只,大约占肉鸡总出栏量的一半。黄羽肉鸡在南方饲养为主,多为我国地方品种培养而成;而相对的白羽肉鸡则在北方饲养较多,多为美国品种。我国黄羽肉鸡品种繁多,约107个品种和44个配套系,按照其生长速度和出栏时间,主要分为快速型、中速型和慢速型三大类。
这三类黄羽肉鸡饲养量各占约1/3,不同类型的鸡种拥有各自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和目标消费群体,并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和不同市场行情呈现此消彼长趋势。
鸡的美味,主要来源于鸡肉中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类物质。旧标准只是参考了美国NRC标准给出了总的氨基酸需要量数据。但在实际应用上,由于我国黄羽肉鸡饲料来源千差万别,非常规饲料使用非常普遍,不同饲料氨基酸消化率差异很大,总氨基酸需要量标准是已不能适应生产需求,无法准确反映黄羽肉鸡氨基酸实际需要。
为了更加准确地估测鸡氨基酸需要量,目前在欧美各国肉鸡营养标准都建立了可利用氨基酸需要量标准,后者又分真可利用氨基酸和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需要量两种体系。为此,新标准补充了真可利用氨基酸需要量、真可利用氨基酸/氮校正代谢能比值等,有望能更加准确地确定黄羽肉鸡商品代氨基酸实际需要量,更加科学地利用非常规蛋白饲料资源和低蛋白饲粮配制技术。此外,新标准也提供了饲料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数据作为参考。
同时,新标准还增加了油脂、氨基酸产品、微量元素利用率等3个表格。增加了常用油脂产品(共15种)的特性与有效能值表格,便于使用者对油脂有效能值进行计算和产品选择。精准的氨基酸和油脂控制技术,使黄羽肉鸡所有氨基酸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使风味氨基酸(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肌苷酸、维生素(核黄素、硫胺素等)等风味物质在鸡肉中得到充分沉积,让肉味更加鲜美。同时,也让鸡肉中的肌间脂肪含量得到有效提高,闻起来香味四溢,嚼起来鲜嫩十足。
这些丰富的风味物质在烹饪过程中,也形成了我们闻到的香味,使人垂涎三尺,百吃不厌。而丰富的钙磷及微量元素,则让鸡肉美味与营养兼得,成为老少咸宜的上等佳肴。
更节省饲料
旧标准也是该所制定的,主要是针对中速型黄羽肉鸡饲养制定的,并没有考虑其他两种类型的营养需要以及公母分开饲养的实际。新标准则细分了不同品种类型、不同性别黄羽肉鸡商品代营养需要量,并建立营养需要量预测模型,更加精准,使用者可望以较低的饲料成本获得更佳的生产性能。
旧标准给出了代谢能需要量、蛋白能量比(CP/ME)和赖氨酸能量比(Lys/ME),其代谢能值没有考虑粗蛋白质水平和氮沉积对代谢能值的影响,因而可能不够准确。新标准则采用了氮校正代谢能,和欧美国家一致。
我国黄羽肉鸡饲料原料来源丰富,尤其是地源性的非常规饲料资源较多,新标准的实施将为黄羽肉鸡的精准、科学、标准化饲养和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此项标准的出台对提高我国黄羽肉鸡生产水平和全价配合饲料、复合预混料的质量水平,降低饲养成本和养殖过程氮、磷等排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标准制定了快速型、中速型和慢速型黄羽肉鸡及其种鸡各饲养阶段的饲粮营养需要量和每日营养需要量及满足营养需要量时达到的生产性能,同时建立了84种常用饲料原料、15种饲用油脂、氨基酸添加剂、矿物质等的化学成分及营养价值数据库,适用于饲料企业、各种类型养殖场(户)黄羽肉鸡饲粮的配制。 新标准还删除了累计耗料量数据,补充了周饲料转化比数据。因为累计耗料量可以根据每周的耗料量计算得到,标准中直接列出意义不大,生产中更关注饲料转化比数据。
种鸡更容易养
我国黄羽肉鸡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诞生了许多新的黄羽肉鸡品类,与其对应的生产三类黄羽肉鸡的种鸡也存在不同类型。由于我国黄羽肉鸡商品代通常采用的多品系配套生产,商品代和种鸡品种类型并非一一对应,新标准以成年种鸡体重和产蛋重作为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将种鸡分为重型、中型、轻型三类。
新标准也包括了种鸡开产周龄、开产体重、周耗料量、饲料转化比等数据。这些生产性能数据是反映种鸡类型的重要指标,可以为三类种鸡营养供给是否达标提供评判依据。
种鸡产蛋周期一般为40~50周,持续时间较长,产蛋率一般在开产后迅速增加,几周就达到产蛋高峰,产蛋高峰持续几周后再缓慢下降,一直到40周龄左右产蛋率维持在60%以上。
通过细分产蛋周期并确定各阶段的营养需要,新标准能进一步实现种鸡产蛋期精准营养的供给,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
事实证明,将种鸡划分为重型、中型、轻型三类也更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提高了其养殖效率。
新标准对黄羽肉鸡分类、生长、繁殖、营养、饲料等多方面一共进行了大量更新和完善。可以说,黄羽肉鸡行业多了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营养百科全书和教材。 除了黄羽肉鸡营养新标准外,广东省农科院动科所黄羽肉鸡营养与饲料科学团队,在一级学科带头人蒋宗勇研究员指导下,在黄羽肉鸡和种鸡精准营养需要、改善鸡肉品质的营养调控、鸡抗应激和免疫功能的营养调控、种禽繁殖性能营养调控、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与高效利用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了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获得省、市农业主推技术5项。
据了解,该所动物营养大团队除了黄羽肉鸡营养团队外,还有猪营养团队、水禽营养团队分别参与制定了近期发布的猪营养需要量、蛋鸭营养需要量两项国家标准。该大团队是由39位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员组成,实力雄厚,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16人,一级学科带头人蒋宗勇为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理事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广东省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
图文来源:广东省农科院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李金霞
在微信中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
或找小牧民 13971591889
加入垄上畜牧社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