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了,这还是第一次这么齐整。”
9月17日,空军空降兵成立70周年表彰大会上,空降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振波看到面前的14名战友,露出了笑容。
十五勇士12年后在黄继光雕像前再次合影
“12年前,在四川汶川地震震中茂县,他们从5000米高空“惊天一跳”,创下世界空降史上的奇迹。
12年后,“空降兵十五勇士”再次聚首,记者也得以了解到他们勇气背后的更多感人细节。”
5000米高空的“惊天一跳”
征途从武汉开始
时光倒流到2008年5月14日,他们上一次,也就是第一次的聚集。他们组成的空降兵小分队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从海拔5000米空降汶川地震震中,侦察灾情,打开了空中救援通道。
从此,他们有了一个非正式的集体称谓——“空降兵十五勇士”。
关于这次跳伞的高度,李振波说,以前也有报道是4999米,“其实就是气流影响,上下颠簸带来的一点高度变化。”
这次征途的起点,是空军武汉某机场。
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还记得,他接到命令赶往集结地点时,已经是2008年5月13日凌晨2时许。
“我可能是15个人里面睡得时间最多的,也就半个小时。”当他赶到时,看到100多名官兵正在忙着整理装具,他们都彻夜未眠。
5月13日早上,飞机从武汉出发,到达茂县上空,因当地降雨,不具备空降条件,在成都某机场降落。
着陆后在灾区的留影
为了等天气好转立刻出发,他们连飞机上的降落伞都没有卸下。“十五勇士”之一的李亚军回忆,当时他在机舱里看守降落伞十多个小时,“一晚上没吃饭。”
由于气象条件恶劣,李振波与部队指挥员会商后,决定换用机动性更强的翼伞。这批翼伞从武汉运出后,被误送到成都双流机场,当空降兵们从机场的众多物资中把它们找到,带回驻地,已经是5月14日凌晨两点多。
5月14日晨,飞机从成都起飞,开始这次震惊世界的航程。
生死盲跳
他们从云端降下5000米高空
这是一场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空降。难度可想而知。
灾区道路损坏严重,地面救援部队难以抵达,位于震中地带的茂县已成“孤岛”。伞降区域是高山峡谷地形,可供空降的地域十分狭小,茂县被群山环抱,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包括著名的四姑娘山。这意味着空降兵必须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跳伞。
对于通常在数百米高空跳伞训练的伞兵来说,这无异于生死“盲跳”。
“当时唯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会有多大风险。”时为空降引导队士官的李玉山回忆道。
14日11时47分,飞机飞临茂县上空,趁着云层中露出一丝狭小缝隙,李振波第一个跃出机舱。紧接着,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雷志胜、赵四方、刘志保、赵海东、郭龙帅、李亚军、刘文辉、王磊、王君伟、殷远……15勇士分成两批纷纷跃入茫茫云海。
最后一个跳进震中的殷远永远记住了那一刻:严寒沁入骨髓,缺氧令人眩晕,四围是高耸入云的雪山,“让你像是跳进了一口井里”。
李振波是所有人中最后一个开伞的,他曾抬头望向跳下的战友,只看见了两个人,其他的身影,都隐匿在云海之中。
在将近一刻钟的伞降过程中,陡峭的山崖、奔腾的岷江、茂密的丛林、纵横的高压电线以及被震坏的房屋在他们的眼中逐渐清晰。
“一出机舱我喊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这么多高压线!”在几千米高空,没有人听见李振波的这声呼喊,只有呼呼的风声。
跳伞后,由于开伞器的工作环境在海拔3500米以下,不少人在空中自由落体下坠了1000多米。李振波和王君伟还遭遇了主伞打不开,启用备份伞降落的险情。
落地时,由于地形复杂,殷远落进樱桃林,伞挂到了树上;李振波撞到树上,大腿被树枝刺穿;雷志胜右腿撞在了石头上,肿得老高,走路一瘸一拐。
最终,15人还是伞降成功了。地震发生46小时后,他们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跳进了“孤岛”茂县。
十五勇士当年完成任务后的合影
不论他们降落的地点多偏僻,一落地,总有人群呼啦啦围上来。李玉山记得,一位40多岁的男子抓住他的手喊“解放军来了”时,手一直在颤抖。
挺进汶川途中,他们不时遇到游客从震中往外走。看到带着通信设备的解放军,人们纷纷递来写有亲人电话号码的纸条,希望能代为报个平安。后来没纸了,他们就把电话号码写到迷彩服上。一件写满了电话号码的迷彩服,至今珍藏在空降兵军史馆。
空中英雄
他们的微信群名还叫“KJ·15”
在那次空降之后,“十五勇士”们逐渐天各一方。2018年,他们曾经准备在10年后再次相聚,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不过在这一年,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微信群:“KJ·15”。
只有他们明白,这是属于“空降兵十五勇士”的永恒代码。
作为微信群的群主,向海波是2017年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空降排”比武时决定建群的。
当时,他遇上了已57岁的李振波。向海波看到,当年带头跳伞的李振波变老了。
向海波有些想念当初一起空降震中的战友。他开始寻找大家的微信号,一个一个往群里拉。
包括他自己,留在部队的只有5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再没有回到茂县,但是几乎每个人都能准确说出当时跳伞的顺序,以及落地的“南镇” “牟托村”等地名。微信,让天各一方的空降兵们又聚到了一起。
他们大部分人,微信的头像还是蔚蓝的天空、张开的伞花、从空中俯瞰的广袤大地、飘扬的五星红旗。
2018年春节前夕,这个微信群的成员数量变成了15。
10年后,他们在微信上完成了相聚。
抗疫一线,他们不改勇士本色
十五勇士现在已经有10人离开了部队,但军人的本色,已经牢牢印在他们的心里。
郭龙帅退伍后,成了交通运输局的一名职工。一次起吊组装机械时,零件掉下来砸断了他的指骨。领导安排他休息,他却简单包扎后带伤工作,手指从此留下后遗症。
他并不后悔:“任务那么重,缺了我的岗位又开不了工,哪能走啊,咱当过兵的,得有责任!”
王君伟转业后,到乐山市公安局当了一名人民警察。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听说单位有5个支援武汉基层派出所的名额,王君伟第一时间请战。领导考虑到他身体有伤,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
“但就算在后方也要坚守好岗位!”王君伟在局里分管后勤装备,从大年初二开始,他就铆在岗位上,想方设法为一线执勤的同事筹措防护服、口罩、消毒液等紧俏物资。
王君伟说:“我永远是那句话,再苦再累都不怕,就是绝不能给‘空降兵十五勇士’抹黑!”
和王君伟一样战斗在抗疫前线的还有雷志胜。
2009年服役期满,他转业到家乡江西省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办工作。基层事务繁杂,有时他需要身兼数职:武装部副部长、预备役排长、环卫所所长、纪委委员、村委书记。
“家人劝我不要太累,可我觉得咱当过兵的,最不怕的就是吃苦。”雷志胜总是乐此不疲。
今年年初疫情暴发后,雷志胜的工作变得非常忙碌。他既要在卡点值班,又要摸排街道回乡人员信息,还要进村入户量体温、做宣讲,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没回家。他说,尽管累得满嘴起泡,但心里很充实。他最喜欢听别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身上还是透着那股子当兵的劲儿。”
“得劲!”雷志胜说,听到这句话,又找回了那惊天一跳的感觉。
12年再聚
此生最难忘是那一次跳伞
12年后的再聚,空降兵们聊得最多的,还是那一次跳伞。
十五勇士当年完成任务后的合影
在当时留下的照片里,有好几个人都没有戴伞兵头盔。这是因为他们在途中遇到一群被困的大学生时,将头盔留给他们了。
“山上不停地有石头掉下来,让他们戴头盔可以有防护。”殷远说,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头盔,所以在路过危险地段时,戴头盔的人先探路,安全的时候就让后面没有头盔的人快点跑过去。
李振波说,其实当时不止有“十五勇士”,就在他们跳出去的飞机上,还有80多名空降兵,随时准备跳下去。
“但是他们配备的是圆伞,不能规避障碍物,也无法调整着陆地点。”李振波说,他们降落时发现,茂县附近的地形非常复杂,天气也很恶劣,大部队使用圆伞降落危险太大,因此通知空中,取消了后续空降行动。
“如果不是我们,换了其他人在那个现场,也会毫不犹豫跳下去!”刘志保说。
图文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陈倩 见习记者张建林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