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战场,叫生死考验。总有一种战士,叫勇往直前。
2019年12月以来,武汉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1月21日,湖北广播电视台党委决定进入战时状态,全体采编人员和技术支撑团队结束休假,返回岗位,紧急投入抗击疫情的斗争。
湖北广电记者迎难而上、冲锋陷阵,他们在火线上记录战事,在迷局中揭示真相,在严冬中传递温暖,在纷扰中感召人心……他们以一腔赤诚,践行着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共同谱写出一曲壮丽的新闻战士之歌。
逆行,只为使命在前方召唤
“我是记者,我是党员,最危险的地方,我上!”——谢珍
她是第一位进入发热定点医院报道的记者。作为湖北广播电视台武汉记者站副站长,谢珍从2019年12月底就开始密切关注多家医院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情况和疫情的进展。
1月20日晚10点多,谢珍收到通讯员告知的短信:“武汉市公布61家定点发热门诊和第一批9家救治医院名单”。她敏感地意识到肺炎疫情形势危急,马上向上级汇报了信息,并不顾感冒还未完全康复,要求进入发热定点医院实地采访。
考虑到发热门诊患者较多,且防护措施相对薄弱,被感染的风险不言而喻,领导明确拒绝了她的采访请求。一向服从安排的谢珍第一次不听话了:“我是记者,我是党员,长期跑卫生战线,情况我最熟,最危险的地方,我上!”
1月21日一早,她就和同是党员的记者秦振华、摄像卞勇前往同济医院发热门诊采访,成为第一组进入发热定点医院采访的记者。当天,医院一楼的发热门诊挤满紧张焦虑的病人,门外还排着长队。
谢珍三人连续采访拍摄三个多小时,详细报道了武汉市启动发热门诊三级预检机制的消息。让人揪心的是,因为时间仓促,谢珍和同事除了口罩,并没有准备足够的防护装备。
疫情还在升级,湖北广播电视台也在除夕前夕全面进入战时状态。 就在谢珍和同事们全力投入报道战役时,她的身体再次报警。连续多天出现高烧、咳嗽、腹泻等症状,被诊断为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但谢珍却说:“病毒不怕,我只怕不能在一线战斗。我必须早点战胜病毒,重回新闻战场!”
在隔离治疗的日子里,谢珍没有真正离开一线,主动承担起整个报道的信息联络工作,负责与省疾控中心、武汉市卫健委、武汉市多家医院,以及武汉市防指的联络工作,被同事们称为“战疫消息树”。
“当举起话筒,拿起摄像机,记录就成为本能反应。”——祝如月
她是第一位走进重症监护病房报道的记者。1月21日,刚从深圳坐27个小时的大巴硬座跟拍农民工返乡、两天两夜没怎么睡觉的祝如月,顾不上喘一口气,就又投入到融媒体新闻中心紧张的抗“疫”报道中。
直击最核心的区域——协和医院基础保障、前往华中最大的邮件处理中心探访防疫物资的转运速度、挖掘河北援鄂医疗队90后的护士奶爸……连续的工作加上每天接触大量采访对象,祝如月很快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接到命令隔离几天刚有好转,她又主动申请回归岗位。
在得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诊科护士郭琴在接诊发热病人时被感染新冠肺炎,隔离治愈后再次重返战“疫”一线的事迹后,祝如月主动提出采访申请。经过多方协调,她和搭档龙科得到了进入重症监护室采访的机会。
1月30日,祝如月和搭档来不及吃午饭就赶到了中南医院。等待期间,急救中心门口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来来回回的救护车、担架,都在提醒着他们,一会要去的是新冠肺炎的重症监护病房。
穿防护服的时候,祝如月他们真切感触到身心的不适和紧张:“当专业的防护口罩紧紧勒住你的脸,面部会有明显的压迫感,非常的不适。因为防护服连体,弯腰也显得非常困难。整个防护措施结束,最大的感觉就是闷。可以说从头到脚,没有一处是自在的。”
但当他们见到了郭琴后,他们突然忘记了害怕,忘记了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对于记者来说,还有比眼前这个来之不易的真实现场更重要吗?
“当举起话筒,拿起摄像机,记录就成为本能反应,会不会感染都被我们抛之脑后。”事后祝如月这样说。尤其是听到护士郭琴的那句“我不当英雄,也不想做逃兵”,作为记者,还有什么理由去害怕呢?
“冲锋在前不是口号!透过起雾的护目镜,更加坚定记者的担当。”——余旭东
他是第一位报道发热病人转移的记者。1月23日晚,武汉协和医院开始将本院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和重症患者整体转至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进行定点集中救治。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余旭东接到消息后,和蔡舰主动申请成为第一组,也是唯一一组获准全程介入患者转运的电视记者。
当时防护物资并不充分,他和搭档只能穿着手术隔离服采访。面对身边咳嗽不止的患者,他们内心十分紧张、犯怵。但当接到电视直播连线任务时,作为专业记者,他们随即抛开杂念,准备出镜词、寻找拍摄角度、捕捉现场细节。
尽管连线只有短短40秒,尽管拍摄范围只有从门诊大楼到路边的50米距离,但当完成连线,才发现里面的衣物早已汗透。电视前,余旭东的母亲几乎是全程含着泪十分心疼地看完连线。而电视,自疫情爆发以来几乎成为这名母亲了解儿子动向的重要渠道。
2月3日,余旭东和搭档秦声接到了驻守火神山医院的指令。当天,他们等候患者转运,一直拍摄到凌晨,次日一早又接着战斗。通过多天在寒风中的驻守和努力,2月8日,他们获准进入医院采访。
穿上3层防护服,带上护目镜,呼吸都变得困难。数小时的拍摄下来,衣袖裤脚全部被汗水湿透。就这样,在后面的一周时间里,他们将一条条优质的视频素材、连线报道发回,传递着火神山医院的最新情况。余旭东深有感触:“冲锋在前不是口号!透过起雾的护目镜,更加坚定了‘我是记者,我在现场’的坚守与担当。”
“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冲上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现场,才是职责所在。”——尚大原
他是第一时间进入“风暴眼”采访的记者。2019年12月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消息陆续在武汉传出,为弄清事实真相,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尚大原和他的同事方宇航第一时间赶往疫情“风暴眼”——至今让人望而却步的华南海鲜市场采访。
当天,他与同事在华南海鲜市场跑了十多家商铺,与数十人交流问询。让人揪心的是,当时普通民众的防范意识普遍不高,很多人都不戴口罩。尚大原和同事一边与商户沟通,一边拽着长长的话筒线,十分担心话筒线碰到潮湿的地面。事后他说,“虽然有些后怕,但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冲上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现场,才是我们主流媒体人的职责所在。”
1月22日,武汉疫情异常严峻,尚大原与同事前往协和医院,记录下感染科一线护士集体剪掉长发的感人瞬间,记录下党员医生集体宣誓支援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镜头,这些珍贵的画面最后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感动了全国亿万观众。在采访的第二天,他出现了发烧、畏冷症状,不得不居家观察。
隔离期一满,尚大原便立即赶回工作岗位:探访建设中的方舱医院,见证着工人们两个小时搭建一间舱房的中国速度;跟拍网约车志愿者,写下他们接送病患的细致入微;记录为市民义务送菜的90后快递小哥……
点滴细节,不同侧面,他深感每一个平凡人为抗击疫情所做的不凡努力,也深感自己工作的意义,他说:“作为逆行者,有危险,也有感动。汉南碧桂园社区的网约车司机们看到报道后告诉我,他们很振奋,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感更重了。一份份信任和期待很宝贵,绝不能辜负。”——王丹
她是第一时间报道ECMO(人工心肺)成功救治重症患者的记者。1月22日,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王丹与同事彭翰戴上仅有的口罩,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作为首批获准进入采访的记者,实地深入中南医院采访近5个小时,报道了全省首次使用ECMO(人工心肺)成功救治一位重症患者的经过。这个好消息引起了全国关注,也向社会传递了信心。
为提高全民的防护意识,她特意在1月22日《长江新闻》直播访谈对话中戴上了口罩,并在节目直播中呼吁“戴上口罩,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没想到,次日一早,她戴着口罩分享采访经历的截图,登上了微博热搜头条,受到全国网民的关注。
不少网友留言:“说这个提醒太及时了!很好的示范!”很多之前不愿意戴口罩的老人,看到电视后也戴上了口罩。王丹说:“当看到网友们的留言,作为媒体人心里的那份责任感更重了。这一份份信任和期待很宝贵,绝不能辜负。”
1月23日,王丹遇到了发烧、腹泻等疑似症状,在独自隔离期间,她依旧每天为同事们提供采访素材和线索。隔离期一满,又立刻回到采访一线。
2月10日,最后一批危重症病人要连夜转运进定点医院。王丹和同事龙科前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探访。王丹坦言,即使穿了防护服,依然紧张到不敢大口呼吸。但当患者转运过来时,她便立刻进入直播状态,现场介绍身后转运的一幕,要让全国人民看到这场战役胜利的希望。
奔跑,只因新闻也是救援
这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奔跑者——金若晗
一个敦实的小个子,浑身充满活力。大年除夕夜,湖北之声记者金若晗克服交通管制的重重困难,主动请缨,深入武汉最早收治感染新冠病毒肺炎的武汉中心医院采访,报道医患特殊的大年夜。采访中,他被白衣天使们逆风而行、积极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连夜赶写出报道《探访武汉中心医院——这里的70、80、90后》,26日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头版推荐。
1月27日晚,金若晗和直播小组又马不停蹄地奔赴火神山施工现场。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他在镜头前成功完成了一场近一个小时的直播。这场直播通过人民网、央视新闻+、长江云等主流媒体客户端传播,有近200万网友观看。不少网友留言说:“看哭了!”“为武汉加油!”
在漫长的疫情防控报道日子里,普通老百姓生活如何保障?大家防护措施是否到位?这些群众关心的话题,每天都会进入金若晗自我拟定的选题:23日的交通,24日的菜篮子,25日的排查登记……他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广播覆盖面广的优势,多媒体多平台“发声”,在他的报道中,展现的是一座充满信心的城市,一城勇敢乐观的市民。
这是一个疾病缠身的奔跑者——刘雅婷
作为湖北之声“健康工作室”负责人,刘雅婷常年联络医疗卫生战线。12月底,不明原因肺炎的信息一传出,她就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及变化。省“两会”报道一结束,她便立即转投疫情防控宣传,一天未曾休息,全然忘了自己是一个刚切除癌症肿瘤的病人。
从1月19日开始,她不顾危险,陆续前往武汉市血液中心、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等多个医疗场所进行采访报道。三天后,她才得知,采访对象已被确诊为新冠病毒肺炎。1月22日,她出现高烧39℃、体力不支的症状。经医生初步诊断,刘雅婷感染流感病毒,不排除新冠,要求她必须居家隔离。
“不怕是假的,但决不能退缩!”在隔离期间,刘雅婷强忍着发热、头昏和咳嗽,坚持联系疾控、医院等部门,联络一线医生专家,为前线报道提供选题和线索,采写战“疫”广播新闻报道100多篇。其中,《医务人员逆风前行》《这一刻,更盼“花好月圆”》等多个原创作品被各大媒体转载。隔离期结束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到抗“疫”一线的报道中。
这是一个执着坚毅的奔跑者——涂靖
一线记者,当过兵,有着军人坚毅风行的性格。1月23号凌晨,武汉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下令“封城”。电视综合事业部记者涂靖和搭档孙瑶迅速走访武汉各大超市菜场,采写拍摄相关报道,回应群众关切;援汉医疗队紧急驰援,涂靖迅速跟踪采访,并和搭档孙瑶还前往汉口医院,采访多名曾有抗击非典经验的医护人员。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不断冲进前线,力求把最鲜活、最真实的新闻呈现出来。
2月4日晚,央视《焦点访谈》专题《等你回家》,报道了同济医院78岁患者卢先生治愈出院,和妻子袁女士微信聊天的故事。当初接到选题时,涂靖和搭档另辟蹊径,从袁女士与丈夫的微信聊天记录入手,讲述了老两口在治疗期间的沟通、鼓励、扶持,感人至深。这次报道,也让涂靖更加认识到,走进现场,讲好故事,平凡人也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此后,涂靖两次进入武昌方舱医院采访,医务人员的奉献,患者的乐观,他都用镜头去记录,用稿件去传递。
这是一个“新手奶爸”奔跑者——罗晓贤
“1月22日,是我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的第45天,我想陪在她身边。但是,一场病毒突如其来,今天我加入了长江云前方报道组,我不仅是一名父亲,也是一名记者……”这是长江云记者罗晓贤的亲子日记。为了奔赴战“疫”最前线,也为了家人的安全,这位“新手奶爸”强忍对爱女的不舍,独自搬到了单位附近的住所。
除夕的火神山医院工地,冰冷雨夜下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罗晓贤在现场忠实记录着工人们连夜赶工、排队站在路边吃年夜饭的情景,他在心里默默念叨:“这真是一顿令人难忘的年夜饭。哪有什么中国速度、基建狂魔?不过是一群善良执着的普通劳动者在拼命啊!”雷神山医院开建后,罗晓贤开始在两个施工现场往返奔跑,数十个昼夜,他顶风冒雨用镜头记录了两家医院诞生的全过程。
连续高强度工作,罗晓贤有些撑不住,他开始干咳不止,发热至37.5度,所幸经检查只是普通的感冒。服药短暂休息后,症状缓解的他又踏上疫情防控报道的一线。
元宵夜,罗晓贤跑遍武汉三镇,背着无人机和单反等多种设备,记录了武汉两江四岸璀璨震撼的灯光,剪辑制作出短视频《今夜,为你点亮希望之灯》,在央视新闻和湖北卫视《新闻联播》中播出,同时被100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全网反响热烈,点击量突破一亿。
此外,作品《100秒延时拍摄火神山全纪录》、《十天十夜,雷神山医院建设超清延时摄影全记录》被人民网、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等30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全网累计点击量过千万。
守望,每一个岗位都是阵地
为了记录,他开启长达一个月的执着蹲守。——邱磊
1月23日,湖北卫视摄像科邱磊主动请缨,与同事组成4人组,定点驻扎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开展深入、连续报道。邱磊主要承担为纪录片生产收集素材,并兼顾为台内新闻发稿提供画面的任务。
每天清晨,邱磊和同事上午8点就到达医院,花半小时穿好防护服,赶在医生查房前进入隔离病区。因为防护服资源十分宝贵,他们必须珍惜每次进入的机会。一旦进入病区,就必须保持连续五个小时的拍摄,直至将电池耗尽为止。出病区还要进行约1小时的各种消毒处置。
从清晨到深夜,他每天要持续拍摄十多个小时,期间穿着防护服,不能吃不能喝。一个月来,邱磊和同事们执着蹲守,拍摄了大量素材。他拍摄完成的该院护理部3小时紧急筹备隔离病房、急诊室为疑似患者实施紧急切割阑尾手术等多个作品被多家媒体转发。
为了见证,他全程录制11天长镜头。——张航
战“疫”报道的冲锋号吹响时,张航入职纪录片部刚满一年。作为纪录片部的一员,张航早已带着设备奔赴一线,加上前期记录拍摄,他至今已经连续工作了48天。成为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全程记录者、见证者。
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工第二天,张航来到了繁忙的工地。从当日开始,11天的往返,他的步伐比以往要快很多,生怕错过了关键节点的记录。支撑他的除了影像纪录者的职业追求,更有自己默默奉献的工作热情。1月25号开始,工地实行交通管制,除施工的车辆都停在3公里外。
这段距离,在城市绿道上可能会让徒步者花上数十分钟,可对背负数十斤设备的张航来说,不亚于一场拉练。连接几天的阴雨天气,导致这条通道泥泞不堪。一脚下去,鞋子就深陷进去,一不留神就会踏进一尺多深的泥坑。
白天跑工地拍摄,晚上编辑制作微信公众号至深夜。以往拍摄成片的周期太长,而急难险重的重大报道无形中倒逼自己加快了工作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月1日下午,纪录片部得知次日上午将有8架满载军队医疗队队员和医疗物资的大型运输机飞抵武汉,张航即刻向领导提出拍摄申请。第二天上午,接连降落的大型运输机、雄赳赳气昂昂的部队义务工作者、56吨医用物资、浩浩荡荡的车队阵势都被张航和同事完整地记录下来。
中午吃了口盒饭,张航又自己驾车奔赴火神山医院工地,继续当天的纪实拍摄工作。机动灵活、快速反应,服务战“疫”、用心记录,张航在这次宣传报道中成长了许多,他说,这个春节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一边是采访、一边是病父,40岁的男人负重前行。——童亮
在抗“疫”的紧要关头,每一位记者都是战士,都有自己坚守的阵地。
父亲因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送重症病房;自己为疑似患者,在家隔离治疗;母亲和妻子为防交叉感染,另居一处……这是湖北经视记者童亮一家人1月22日的状态。
作为一名负责医疗卫生战线的记者,自疫情发生以来,童亮一直在医院一线采访。1月22日上午,他进入定点收治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和重症隔离病房拍摄采访,记录下医护人员紧急救治重症患者的许多珍贵画面。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处理刚采访到的第一手资料,就收到了“父亲意识模糊”的消息。“早在1月17日前后,父亲就因细菌感染出现了发烧、乏力等症状,但我因为忙于工作,直到1月22日才送他到医院检查。”说起父亲,童亮自责不已。
1月22日当天,在医院外,因为无法控制父亲的行走方向,童亮抱着父亲重重地摔倒在马路边。想到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见父亲,童亮,这个身高一米八的43岁男人,再也控制不住,蹲在马路边像个孩子似的号啕大哭。
童亮因为一度高烧到39℃,只能暂停采访,于1月23日起自行在家隔离治疗。隔离期间,童亮离岗不脱岗,积极为同事提供线索和素材,指导同事找角度拍摄,关注慢性病人如何在特殊时期的自我锻炼,关注非定点医院如何为社会正常运转提供支持。
本可远离病患,他却选择义无反顾。——黄鹏
1月23日,垄上集团启动宣传一级响应。为了降低感染风险,作为频道移动互联网工作室负责人,黄鹏要求部门其他同志在家办公,自己却独自坚守工作岗位,每晚睡眠不到四个小时。短短七天时间,他和小伙伴们完成相关稿件近600篇,总浏览量达到5.82亿次,最高单条浏览量突破2.2亿,刷新垄上集团历史记录。
作为新媒体人,移动传播的责任让他不再满足后方的机械编发和转载。他要去一线,拿到第一手资料,用鲜活的事实回应网上关切。当得知金银潭医院有二十名患者即将同时出院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消息将极大提振全社会抗击疫情的信心。
1月31日中午,黄鹏瞒着家人主动前往金银潭医院采访,第一时间发出了全网第一条康复患者出院的短视频报道,在抖音平台点赞量突破八百万人次,浏览量突破两亿。
采访过程中,黄鹏还主动将两名无人接送的出院患者送回家,并在途中进行深度采访。当他编发的稿件出现在《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系列报道中,社会各界好评如潮,父亲和妻子方才知道他所经历的如此风险。
关键时刻挺身补缺,为了坚守岗位,他忠孝难全。——翟军
翟军,台播控中心一名有着35年工龄的“老技术”、老党员,一线播控机房值守是他的日常工作。今年春节轮班的紧要关头,广播播控机房5位同事出现了发热症状。人员摆布“拉不开栓”了,怎么办?
“我来!”翟军低声的接话让领导和同事吃了定心丸。
班次排得比以往密集,55岁的翟军一个班就得坚守24小时。总控机房内,10套广播节目、12个传输频率同时向社会发布着最新战“疫”资讯,老翟严密监视着大屏上的各类仪表,监听着数十个大小音箱。偶尔轮换到机房外透气、方便,他才会与家人通个电话,关心一下他们的身体状况。
2月1日,翟军84岁的老母亲突发心肌梗塞,被送往医院急救,他第一次体会到“忠孝难两全”这句话的含义。母亲住院期间,他强忍牵挂继续坚守岗位,直到噩耗从医院传来,这位 “老黄牛”才第一次向单位开口请假。他没有一句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一位广电老兵在危难时刻对于平凡岗位的忠诚坚守。
后勤老兵带伤出征,一切为了前方打赢。——刘军
后勤服务中心的刘军是参与过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的后勤老兵。抗击新冠肺炎战役打响后,他仅用一天时间就迅速完成防疫物资采购、登记发放和三地体温监测点准备工作。
为了保障台(集团)1700多名工作人员的生活和防疫物资供应,刘军在市场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带着腰伤跑商户、谈价格,装车运输直到卸货。从1月20日忙碌至今没有间断。同事们称赞他“轻伤不下火线”,他却说,跟奋战在一线的记者们相比,这算不了什么。
在今年春节前后的十几天里,疫情吃紧、交通限行、商户停业、价格高企,让刘军切身感受到后勤工作的无比艰难。为了弄到紧俏防疫物资,不知打了多少电话、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闭门羹、在冷库门口蹲守了多久,这些他都记不清了。凭着执着和努力,他让食堂供应的菜品不重样且营养丰富,工作区得力的防疫设施设备也大大消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创造,为所爱的城市早日重生
一个评论写手的激情井喷。——尹华正
在抗击疫情的报道中,评论就是旗帜,就是灯塔。自湖北卫视开启大时段特别报道以来,融媒体新闻中心的编辑尹华正,像掘开了理智的闸门,先后撰写了一大批观点鲜明、语言平实的长江评论,备受好评。
《并肩前行,迎难而上》,电视播出后获得抖音单平台两百万点赞,发挥了主流媒体观点引领的作用;《铠甲坚硬 内心滚烫》,赞扬广大医务工作者用坚硬铠甲,对抗狡猾的病毒,把柔软而滚烫的心,留给他们需要庇佑的这座城;《战胜疫情 先要“莫慌”》,面对每天都在上升的病例数量和充斥社会的流言蜚语,用武汉人都懂的“大白话”安抚人心、坚定信心;还有《是同胞 更是“同袍”》、《风雨过去 就是过命的交情》等评论,写给四面八方驰援湖北的“逆行者”,用直击心灵的语言,表达湖北态度和感情。
此外,他作为《湖北新闻》统筹编辑,撰写编辑了一批高质量、长篇幅的新闻特写和系列报道,讴歌一大批一线医务工作者典型。
仅《谢谢你,不顾生死为我拼命》这一篇通讯中,就塑造了武昌医院护士马建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护士肖婷、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等三个典型人物。
尹华正说:“在给这些稿子配音的时候,常常泪流满面。作为记者、主持人,我们与拼命在一线的他们共鸣、共情,才是给予他们最好的鼓励。”
从2月11号开始,尹华正开始承担每天两档新闻评述,全部原创,工作量极大。但他扛住压力,期期求创新,天天求精品。其中不少作品被全网转发,如《他们跨过山河而来,只为来帮你!》、《不负国家不负卿》、《疫情当前,吾辈何以为战?》、《他们把家里的英雄借给我们》、《90后的中国,来了!》等等,获赞无数,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广泛认可和多次点名表扬。
一个网络记者的大众代言。——马丽
作为长江云新媒体集团视频创意部主任,马丽和她的团队在这次战“疫”宣传报道中亮点频出,多有突破。从武汉实行交通管制开始,为了突出报道的服务性,马丽除了每天到火车站、高速公路、超市和仓储物流基地等地进行进行网络直播和采访报道外,还坚持参加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每一场新闻发布会,现场提问回应网友话题。
她尽量让自己成为网民关注的“好声音”,为他们代言,回应他们的关切。“如何保障救援物资尽快投用?”“医院缺物资,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系列的提问引发网友弹幕刷屏转载,并与央视频、闪电新闻、荔枝新闻、封面新闻等进行连线报道,参与5G信号首场新闻发布会远程提问,第一时间传递防疫工作权威信息,在信息海洋中发出了主流新媒体的权威嘹亮的声音。
连续30多天的战“疫”报道,马丽策划采写原创稿件三十余篇,多条vlog视频日记和现场报道网络点击量过百万。她带领团队策划推出的创意沙画《每一种声音,都听见力量》登上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央视频、新华社、光明网、中国日报海外版等央媒首页,新华网、央视网、搜狐网、中国经济网等300多家媒体转载,全网点击量超2亿;《战“疫”集结号——全国媒体联盟》联动38家媒体40多个端口,发稿300余篇;“面对面”加油等H5产品,引发了数十家媒体转载,一系列的策划报道受到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高度关注,形成了抗“疫”报道最强音。
一个应急记者的应激反应。——李桓
他是应急广播的急先锋,也是志愿车队的组织者。
1月23日起,湖北省应急广播楚天交通广播进入抗疫战时状态。记者李桓迅速响应,奔赴到采访第一线,住进了单位临时搭建的简易宿舍。
公共交通中断后,紧急需要用车的市民该怎么办?李桓第一时间深入到出租车公司和基层社区,详细了解武汉市紧急征集6000台出租车服务社区的情况,并第一时间与交广和卫视连线,还通过融媒体手段连通外省的传播通道,充分发挥了应急广播的服务功能,通过节目宣传,一些热心的志愿者们迅速建立了QQ群、微信群,组成了志愿者车队,为社区居民出行以及生活保障提供帮助。
李桓既是新闻部副主任、采访组组长,同时在战“疫”报道中还主动当起了同事的司机,接同事到单位值班,送记者到火神山医院采访,一个电话随叫随到。他还帮在家办公的同事剪辑上传录音和视频,为大家做心理疏导,尽量为组员提供一切便利。
2月17日,李桓参与了楚天交通广播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抗击疫情特别节目《鄂博战“疫”兄弟情》, “长江天山一脉牵,鄂博手足情相连”,由他主笔撰稿的节目内容将两地听众的心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个自强模范的公益发声。——李筠
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事业部李筠是全省自强模范、十大杰出残疾人。在这次疫情防控宣传战中,一如既往克服行动不便的困难,勇挑重担。率先创作出音乐广播第一条抗击疫情的公益广告《健康提示不可少》,及时起草全国近50名演艺界知名人士为武汉加油打气的宣传文本,树立起音乐广播在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中音乐贯穿、公益发声、人文表达的形象。
1月22日,他接到抗击疫情公益主题歌歌词创作任务后,不到1小时完成《武汉一定能》歌词创作和修订,作为全国第一首抗击疫情公益歌曲向全网推送,全国100多家电台和“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平台呈现,各端口累计播放量超500万次。
随后,他又接连创作出公益主题歌《我在春天等你》,推出诗歌朗诵作品《归途》,以及统筹推出《武汉伢》《战书》等音乐作品和《走向春天》《用音乐凝结力量》等特别节目。其中,以《归途》为基础改编创作的沙画MV在各大融媒体平台反响热烈,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迅速超过10万+,成为音乐广播事业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宣传中的爆款。
一个包装导演的城市抚慰。——乐书婷
湖北台垄上传媒集团原创宣传片《武汉莫慌,我们等你!》2月3日首发,即刻被网友冠以“武汉最新城市宣传片”之称并刷爆网络。“不吵,不堵车”,“武汉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几句简洁的开头语,几个简单的画面,勾勒出疫情发生前后武汉生活的反差。
乐书婷,垄上传媒集团形象包装工作室导演。当疫情来临,武汉交通限行,这座城市在遭受灾难的同时,也在遭受“审视”,偏见和歧视如影随形。当不断有人用视频来记录真实的武汉,为真实的武汉发声时,乐书婷也希望用自己的镜头发声:“每一种视频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为什么不允许安抚情绪、淡化恐慌的视频发声呢?”
这是《武汉莫慌 我们等你》作品的创作动因。正月初二,乐书婷熬了一个通宵想出视频大概的思路,睡了不到四个小时,她立即喊醒同事出门拍摄。楚河汉街、徐东大街、欢乐谷、省图书馆等地,留下了她们的足迹。乐书婷和她的同事们处在拍摄和剪辑的亢奋状态,从正月初二到初八,他们连睡觉都是“被逼的”,“熬到凌晨的时候我还不想睡,要不是怕自己猝死,我还能熬到片子最终剪完”。
该片被中央网信办主动全网推送,央视多个频道、多家省级电视台和学习强国平台同期播出;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凤凰新闻、头条视频、新浪视频等纷纷对宣传片进行转载发布,网友们热泪盈眶,热评如潮。截至目前,该宣传片全网阅读量播放量已超过6亿人次。之后该片被先后翻译成英文、德文、阿文、西文和韩文版,海外受众数已达千万人次。
战斗正未有穷期。这是一首未完待续的新闻战士之歌,唱着它,我们定能赢得抗“疫”的胜利,唱着它,我们也定能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来源:《电视指南》杂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
作者: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尚政民、陈伟、蒋辉
责任编辑:谢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