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4.5万亩围网被拆除,太湖螃蟹集体搬了家



垄上水产纵四海,服务八方暖人心!

今年初,在太湖深处风吹日晒、养了10多年河蟹的龚炳根,彻底结束湖中“游牧”,回到太湖南岸的田野里“二次创业”。建起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池塘,“精耕细作”并打上“龚叔”品牌,今年的大闸蟹愈加膏肥体壮。


去年以来,在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下,众多像龚炳根这样的养殖户,拆除了太湖上最后的4.5万亩围网,转而池塘生态化养殖。太湖围网养蟹30多年,养殖污染与生态保护间的争议不断。


太湖围网拆除,给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养殖模式画上了句号。“退蟹还湖”带来的,不仅是养殖方式的转变,更是一次拥抱现代农业的契机。


在湖州,如今更多养殖户在引导之下,有了品牌意识、产品思维,并探索衍生产业,尝试农旅融合发展。就如河蟹需褪壳才能成长,只有经历“产、供、销”全方位的考验,太湖蟹产业才能茁壮起来。



  太湖风光


蟹塘标准化,水好蟹更肥秋冬以后,江南无蟹不成宴。湖州吴兴高新区东桥村,十余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蟹塘,整齐地镶嵌在太湖南岸的田畴中。龚炳根从清澈的蟹塘中,挑了几只半斤左右的雄蟹,准备发往上海。“黄毛、金爪、青背、白肚”,龚炳根很得意,今年养出的河蟹张牙舞爪,符合人们心目中对太湖蟹的品评标准。“退蟹还湖”回到内塘养殖后,高规格蟹的产量,要比过去在太湖湖区围网养殖时提升了两成。这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蟹养得好不好,关键看水。”龚炳根现在是调节蟹塘水质的专家,通过投放藻类、水草,配合螺蛳、鱼虾等水生动物,老龚为河蟹营造了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它们比住在太湖舒服。”这套标准化蟹塘,能长期保持优良的水质,还在于完善的尾水处理系统。在湖州,每一个规模化淡水养殖基地,都“标配”一套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养殖尾水,经过这颗“肾脏”净化处理后再回用,节约水源又不会对外界造成污染。


对水质要求极高的大闸蟹,为何会染上“污名”?龚炳根回忆,2003年自己首次在太湖围网养蟹时,湖面简易棚林立,一圈圈围网把浩渺的太湖,切割成了无数网格。最多时,太湖围网养殖达20万亩。为提高产量,大家争相高密度养殖,高频次投饵,加剧了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河蟹在水底活动、觅食,吃光了水草,破坏了底栖生态系统。



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引发水危机。围网养殖大闸蟹被认为是污染源之一。近年来,经过多轮整治,太湖围网养殖面积缩减到4.5万亩,主要集中在东太湖沿岸,涉及湖州的小部分围网,早在2017年就整治完成。为让脆弱的太湖彻底休养生息,去年开始,江苏省开始全面、彻底清理太湖湖面围网。“前面几轮整治后,大家都明白,全面禁养是迟早的事,这种模式肯定不能持久。


”一纸禁养令下来时,龚炳根和很多蟹农一样,心里早有准备,几十年生活在湖里,最了解太湖的病情,“人喝水都成问题了,还能养得出蟹吗?”但全面禁养之后,舌尖上的美味太湖蟹,是不是再难觅踪影了?这曾经引发过许多人的担心。湖州的探索打消了这种担忧。


近几年,在“五水共治”“剿灭劣Ⅴ类水”工作的推进下,湖州在全国较早启动淡水渔业绿色转型,不仅腾出一定的生态养殖空间,还在养殖尾水循环利用上,于全国率先取得突破,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养殖经验。“相对于其他淡水鱼虾养殖,河蟹污染较少,效益却可观,适合适度规模经营。”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陶忠华说,环保整治不会终结太湖蟹产业,养殖技术的革新,反而会提升太湖蟹的品质。引来太湖水,滋养太湖蟹。


两年来,湖州已在环太湖南岸打造3.9万亩的河蟹特色优势产区。相关部门以财政部分补助的方式,帮助蟹农筹建尾水处理设施,请来专家指导养殖。苏州、无锡等地的太湖蟹农,更是带着技术、资本来到湖州养蟹。今年湖州河蟹年产量预计4700吨,年产值达4.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河蟹养殖并未影响水质,今年湖州入太湖河道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走精品路线,打自有品牌转到内塘生态化养殖后,太湖蟹的个头越养越大,品质越来越高,价格却没有往年卖得贵。年近五十的沈云杰夫妇,来自苏州吴中区。在太湖围网整治过程中,他们是最早一批来到湖州养蟹的。夫妻俩在吴兴区织里镇成立恒鑫专业合作社,不仅自己经营500多亩蟹塘,还带动织里镇乔溇村十多名村民共同养蟹致富。



恒鑫以批发为主,往年快到年底,5两的大蟹不够卖,今年价格每只便宜10元,也鲜有人问津。“这不是市场偶然的浮动。”沈云杰说,以前说起大闸蟹,想到的是阳澄湖蟹、太湖蟹,其实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养河蟹,从黑龙江到新疆,都建起大规模的蟹塘,市场上河蟹供应量越来越大。


据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预测,今年全国河蟹产量将达85万吨,创历史新高。其中江苏兴化、湖北鄂州、安徽五河等地,河蟹产量快速增加,大有超过传统苏湖产区的趋势。“与这些河蟹养殖的新兴势力相比,因为土地租金、环保投入等因素,太湖流域的河蟹养殖成本是最高的。”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农机处副处长陆文渊说,如果单纯跑量,拼价格,太湖蟹没有竞争力。但在品牌知名度上,太湖蟹这个金字招牌,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


为此,湖州一直倡导太湖蟹品牌化建设。农业部门正积极推动“湖州湖蟹”,申报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另一方面,当地鼓励企业、合作社自有品牌建设,打响绿色养殖的招牌,以品质取胜。沈云杰对合作社的社员们说,今年除了给大型连锁店、酒店供货外,准备着手打造合作社自有的“恒鑫”品牌,走精品化路线。同在吴兴区的“杨桂珍”太湖蟹品牌,其在市场上的成功,给了大家信心。该品牌现在由“蟹三代”卢瀛峰打理,他是一个懂市场、善营销的85后。


“报道的时候,我的职业不要写成‘蟹农’,而应是庙港人公司的总经理。”卢瀛峰悄悄提醒记者,河蟹既要养得好,更要卖得好。他负责养蟹的同时,更有责任用产品思维、品牌策略,把蟹这门生意经营好。2017年,卢瀛峰跟随父亲回到湖州老家建设标准化蟹塘。他以祖母“杨桂珍”的名字,创建自有大闸蟹品牌。“杨桂珍”品牌针对高端市场,为此卢瀛峰还开出20万年薪,专门聘请专业挑手,确保挑选出来售卖的每一只蟹,都是上规格的精品。


为打响品牌,卢瀛峰线上线下结合,花了不少功夫。在线下,他积极开办品牌专卖店,并在各大五星级酒店举办全蟹宴试吃活动推广;在线上,利用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打开网络销售渠道。在其他蟹农销售额下降的情况下,卢瀛峰的公司借助“杨桂珍”品牌逆势上扬,到11月底销售额已达5300万元,今年预计比去年上涨20%。


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协会原主席杨维龙,拥有丰富的品牌建设经验。他认为像“杨桂珍”这样不局限于地域的自有品牌,是未来的新趋势,“农业原产地品牌有局限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去地域化后,未来消费者对高品质的品牌,会更有忠诚度。”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卢瀛峰眼下正风风火火地兴办“杨桂珍螃蟹庄园”,这是他着力打造的集餐饮、观光、住宿为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这里不仅要养蟹、卖蟹,还能见证太湖蟹的成长过程,让广大饕餮客饱口福、过眼瘾。庄园就坐落在古村落杨溇,这里曾是太湖溇港系统的核心。


千年前,古人用高超的智慧,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生态文明,泽被至今。今天,秉承相同理念,带着技术革新的现代绿色农业,正在这片土地上,翻开新的篇章。在湖州,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引导河蟹养殖业绿色转型,不仅是因为看重河蟹的养殖效益、生态价值,更因为这只“蟹”可能会给乡村,在产业上带来“接二连三”的改变。面向“杨桂珍螃蟹庄园”这样的“大好高”现代农业项目,今年湖州还专门出台农业经营性项目“标准地”政策。


相关现代农业企业可获批一定量的建设用地,用于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副会长钱金元,是长兴县河蟹养殖的带头人。这几天,他正利用协会资源,联系蟹粉深加工企业入驻湖州。


一些品相较差、个头较小的河蟹,价低难卖,销路不畅,一直是让广大蟹农头疼的难题。事实上,这些小蟹是加工制作蟹粉的好材料。小蟹每公斤8元没人要,但制作成蟹粉后身价倍增,售价每公斤50元,国外客商还抢着买。每年日本、韩国需要从我国进口一定量的蟹粉制品。出口产品检验检疫都有要求,湖州绿色养殖的河蟹,在水体洁净度、饵料投喂方面都有保障,是许多蟹粉加工企业理想的采购对象。


“一些全球知名的连锁餐饮企业,每年都要消耗大量蟹粉,市场需求很大。”钱金元认为,湖州的太湖蟹品质虽然好,但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通过引入农业精深加工企业,正是增加河蟹养殖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湖州已完善河蟹质量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并着力拉长产业链,推动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河蟹深加工企业正在接洽之中,而湖州本土的老字号企业“老恒和”,则已实实在在沾了湖州大闸蟹的光。


上百年历史的老恒和玫瑰米醋,酸中带甜,与大闸蟹是绝配。借湖州蟹产业快速发展之机,老恒和特别对玫瑰米醋做提升加工,加入姜丝等材料,制成专配大闸蟹的蟹醋。“‘老字号’能开拓出新的细分市场,这与产业联动密切相关。”老恒和执行董事王超说,正是在与河蟹协会的交流互动中,得知不少河蟹专卖店要在礼盒中配送米醋,老恒和才有了专门开发蟹醋的想法。


由于起步早,老恒和蟹醋的市场占有率很高。如今,大闸蟹高端礼盒中已少不了它。在零售店,一瓶200毫升的专业蟹醋,零售价格要卖到20多元,销路还挺不错。今年,卢瀛峰就把老恒和的蟹醋,放进了“杨桂珍螃蟹庄园”的品鉴馆。一蟹多吃,正给蟹农和乡村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李芬

-------------------广告---------------------

-------------------广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