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的杂交水稻袁隆平说能达到每亩有一千五百公斤

袁隆平他一身都是在专注研究杂交水稻,为我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也达到了世界水平第一,为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日前袁隆平出现在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上万名青年学子夹道欢迎。这一幕走红网络,被网友由衷地称为“真正的巨型追星现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我讲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我的梦想成真,也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刚刚过完90岁生日的袁隆平,笑称自己是个“90后”,像年轻时那样,他现在几乎每天还要去试验田“打卡”,观察杂交水稻的长势。上世纪50年代,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是学农的,我应该在这方面尽我的努力。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我好高兴,把它收起来,第二年播下去,结果呢,没有一株像它老子那么好,高的高,矮的矮。我原来抱有很大的希望,结果我失望了,失望之后,突然来了灵感,正是杂交稻才有分离现象。

而在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这次意外发现,坚定了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信心。灵感来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在稻田里逐一寻找三年后,1964年,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再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袁隆平用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对这一世纪发问,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符习勤(袁隆平学生):无论是三系、两系,后来的工程不育系,战略规划来讲,就不断地更换。他是真正实战,在创新思维方面、大胆实践方面,一个完美的结合。

作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第一人,袁隆平接连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多项重大奖励和荣誉。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袁隆平被聘为首席顾问。但袁隆平始终认为,荣誉是属于大家的。

湖南日报原科教新闻部主任 谭毅挺:多年来跟踪报道,2001年7月10日下午,我搞了个初稿给他审一审,你看,他把袁隆平的名字划掉,改成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超级稻,他就是这么个谦虚的人。

对于袁隆平来说,爱国就是粮食增产,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2016年,86岁的袁隆平又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并在新疆、山东、浙江、黑龙江、陕西等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区域开展测试。实验阶段表现良好的海水稻品种,今年也将迎来关键之年。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我们计划发展到一亿亩,每亩按最低的产量300公斤,一亿亩就是300亿公斤每年产量,300亿公斤可以又多养活一亿人口。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炳然(袁隆平同事):90岁的年纪了,一心为国家粮食安全,这一辈子就抓水稻。我带着农科院的院长书记拜访他,因为礼拜天嘛,结果我们去了以后就没找到,很奇怪,他到哪里去了呢?结果我们后面发现在外面的试验地里面。

袁隆平说,他曾梦到,超级稻试验田里,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自己和科研团队在下面乘凉。目前,他正在研究第四代杂交水稻,把光合效率提高30%,产量可达每亩1500公斤。梦里梦外,皆为国家粮仓丰盈鞠躬尽瘁。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我得过很多的奖,这个共和国勋章是最高的奖,对我是一个鼓励,也是一种鞭策,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尽量发挥新的贡献,年纪大没有关系,我还没有痴呆,今后要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袁隆平在我国杂交水稻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愿望也是想把饭碗牢牢的握在我国人民的手上。

来源:农业资讯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