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黄陂举行。会议以“夏商时期聚落与环境”为主题,通过盘龙城及其它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探讨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流域社会文化面貌。学术研讨会上,关于盘龙城的一些研究得以披露。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代前期城址。距今有3500年历史,盘龙城作为商代政治地位仅次于都邑的中心城市,延绵发展300多年。关于盘龙城的考古从1954年开始,也绵延超过半个世纪。经历了65年考古发掘历程,盘龙城遗址不断有新发现、新成果问世。近5年来,由武汉大学、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通过发掘及研究,对盘龙城遗址的聚落布局、地理环境、铸铜生产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
盘龙城遗址近年来启动水下考古备受关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介绍,盘龙城杨家湾M26等一批墓葬,在夏天的时候就会被水淹没掉。“刚开始我们会奇怪,为什么商代人把墓葬安葬在夏天会淹没的地方呢?”后来根据对湖底勘探和淤泥地带试掘,表明商时期盘龙城水位高程在17.5米以下,常年低于现时水位5至7米。也就是说,商代盘龙城人可能生活在我们的水面以下,现在的盘龙湖在商代也可能就是那时人们生活生产的地方,“盘龙城的变迁真实上演了沧海桑田,我们也在进一步发掘看看湖底有没有水稻种植等现象。”
盘龙城出土文物中有多个之“最”。其中,杨家湾17号墓出土的商代金片绿松石镶嵌龙形器,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商代早期最完整成型金器,通过检测得知,此金器含金量达到89%,这在3500年前十分罕见,暗示这个墓葬主人可能是盘龙城最高等级贵族或首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介绍,器物原以近千片人工磨制的细小绿松石贴塑而成,并镶嵌有黄金眉、眼。可非常遗憾的是,由于这件镶嵌器在埋葬和发掘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扰动,2014年1月1日出土时已经失去了原貌,散开了。这个发现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有若干研究者参与复原研究,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复原方案。最近南方科技大学的唐际根教授公布了一个复原设计方案。“唐际根教授和团队通过对原件1厘米范围的微发掘,取得关键资料,发掘得到一片方菱形金饰。而这种方菱形金饰是商代多数龙虎类图形的构成元素,一般出现在龙虎额间。这个发现给了唐教授莫大的信心,最终完成了这个复原。”
据悉,盘龙城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17年12月,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今年年内,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正式开园。
来源:楚天都市报(记者徐颖 通讯员宋若虹 白雪)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