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上,有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的形象,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第一代女劳模。现在,在荆州市监利县黄歇口镇内荆河村,也有一位开着拖拉机、插秧机种田的女劳模,她就是全国知名的“女粮王”毕利霞。在毕利霞的带动下,当地农民实现了双季稻的全程机械化种植,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康庄之路。
监利县黄歇口镇黄潭村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中专毕业后,毕利霞来到这所学校当代课教师,正是因为这份工作,让毕利霞最真实地感受到了留守儿童的生活。
为了改变孩子们的生活现状,在农村长大的毕利霞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放下轻松体面的教师岗位去当农民,毕利霞的这个决定,丈夫夏卫华和同村的村民都不理解。
下定决心的毕利霞还是说服了丈夫夏卫华,2010年,在丈夫的支持下,毕利霞创办了监利县兴华农机专业合作社。但是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当年3月,毕利霞第一次进行集中育秧,监利突遇寒潮,合作社400多亩田的早稻秧遭灾冻死。
来不及考虑自己的损失,毕利霞首先想到的是跟农户商量如何进行赔偿,但农户的一番话,让原本心灰意冷的毕利霞再次决定继续走下去。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毕利霞全身心投入到育秧技术的学习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毕利霞的努力下,合作社建起了育秧大棚,并通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了双季稻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农户们争相找合作社签订流转合同。2014年,为了让更多的农户受益,信心满满的毕利霞将合作社流转面积从1800亩扩大到了4000多亩,而这次扩张,给毕利霞带来了巨大的亏损。
这次打击一度让毕利霞萌发了放弃的念头,但是倔强的毕利霞还是决定找出亏损的原因。
找到根源所在,毕利霞开始着手调整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并将田间管理服务作为合作社的主导业务,除了工厂化育秧和机械插秧、收割,毕利霞投入大量资金购入了耕整、飞防、储存、烘干等设备,为农户提供一条龙的产业服务。合作社的不断发展,不仅对周边农户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让当地群众的收入逐年增加。周老嘴镇四湖村村民周弟贵家中仅有8亩地,除了一家四口的生活支出,还要承担儿子上学的开支。
2018年,周弟贵将自家的8亩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给毕利霞的合作社,自己也在合作社找到了一份工作。
和周弟贵一样,黄歇口镇黄歇村村民李凤兰也将自家的20亩田流转给了合作社,除了1万多元的流转收入,让李凤兰更高兴的是,她现在可以安心在家照顾孙子的学习和生活了。
如今,毕利霞的合作社育秧大棚已经发展到40个、一万多平米,服务400多户农户、服务面积2.3万亩。通过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合作农户每年实现节本增收300多万元,粮食增产减耗75万公斤。而毕利霞也从一窍不通变成了种田的“老把式”。谈起未来的打算,毕利霞说,现在粮食的产量已经可以保障了,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种粮的积极性,就得在品质和价格上做文章。在她心中,一张更大的蓝图正在起草。
来源:荆州新闻网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