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脸”识别 农民用AI种田 我省将加快水稻智脑场景应用

11月13日,省农技推广总站和武汉大学智慧农业团队达成合作协议,将围绕我省打造优质稻米产业链和“江汉大米”省域公用品牌要求,共同推进数字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联合开展水稻智脑研发与推广。

水稻智脑,简单说,就是“稻脸识别”。据武汉大学史良胜教授介绍,水稻智脑以大数据和AI为新型要素,利用农田环境数据和水稻长势数据构建视觉大模型和作物大模型,进行水肥药智能决策,为农民提供科学化、标准化的农田管理方案。

2023年5月,武汉大学在酒泉发射了“珞珈二号01星”,这是一颗用于科学试验,集遥感成像、气象探测和水利应用一体化的卫星。它“穿云透雨”多角度、立体化的观测视角,让农田AI的感知网络更丰富、更精准。通过对卫星、地面基站和手机图像进行组网,研究团队研发出全国首个针对水稻的人工智能系统,实现了作物长势、耗水、灾情、产量等高分辨率、高精度监测以及水肥药的精准决策。

“农民操作很简单,只需要拿起手机拍一拍,上传至云端,AI自动分析。”史良胜介绍,一幅手机图像,通过自动联合手机所在位置等多源数据,可识别出水稻的21种环境和生长指标。比如说,水稻智脑能够以80%的精准诊断叶片氮含量,以0.41毫米的灵敏感知稻田耗水。

目前,水稻智脑已在荆门4个县市区、46个乡镇完成测试,建立了1.1万个基准点。

农民拍的稻田照片越多,积攒的数据越多,水稻智脑将被“训练”得更智能、更精准。下一步,省农技推广总站将协助史良胜团队,在我省水稻种植区域内开展农田基础数据采集和稻田科学试验,合作完成水稻智脑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场景应用。


来源 |  湖北日报

编辑 | 谢珊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