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行业或进入新的增长轨道

日前,A股19家乳企三季报尽数发布,业绩分化现象明显,部分乳企采取战略性收缩以保利润。我国是牛奶生产与消费大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随着多项指标向好,利好政策密集释放,乳制品行业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轨道。

产能过剩“众生相”

原奶价格自今年年初一路下行,养殖环节“杀牛倒奶”现象开始出现。今年上半年,多数乳业上市公司面临净利润增速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多位行业人士对当前乳业发展困境给出了一致的判断:产能过剩。

受市场需求的影响,牛奶是一种“短命”的商品。目前,约80%的生鲜乳(原奶)被加工成液态奶,如牛奶、酸奶等,它们的保质期通常为6个月。这些液态奶也是大多数乳企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剩余的生鲜乳则被加工成奶粉等产品,保质期通常为18个月。

与此同时,与工厂生产线不同,养殖环节的奶牛会源源不断产出牛奶,产能很难在短时间内“踩刹车”。因此,如果液态奶的市场需求在短期内出现波动,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养殖环节。宋亮说,奶牛养殖需要持续供应饲草料和水,受产能过剩影响,今年养殖环节正在经历“硬着陆”,即出现“杀牛倒奶”的现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牛奶产量同比下降0.1%。相比之下,2020年至2023年,国内牛奶产量年增速均在6.7%及以上。产量下滑的同时,原奶价格也一路下跌。农业农村部每月发布的《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显示,从2021年开始,原奶价格就从高位持续滑落,截至2024年9月已连续31个月下跌,总体跌幅约30%。

7月3日,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在第十五届中国奶业大会上提到,2024年中国生鲜乳过剩情况显著高于2023年,公斤奶利润首次为负,行业亏损面超过80%。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负责生鲜乳加工的下游企业同样面临困境。

多家上市乳企战略顾问、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组长宋亮表示,虽然将牛奶喷成粉能存储更长时间,但奶粉的整体销量相对于液态奶依然有限,缓解产能过剩的能力也有限。为了通过液态奶市场消化奶源,从去年开始,乳企之间的“价格战”变得很普遍,高端产品的利润率呈现明显下滑趋势。

尼尔森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中国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同比分别下滑6.50%和2.40%。2024年上半年,乳品市场全渠道销售增速同比下滑2.5%。多家上市乳企在2024年上半年也面临净利润同比负增长的情况。

乳业供需平衡加速向好

宋亮分析,“任何一个企业的利润增长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先保住大单品的市场份额,第二是保住净利润,未来通过产品创新来提升业绩。”

从近期数据来看,乳业供需平衡在加速向好。公开数据显示,继8月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1.1%,实现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之后,9月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扩大至2.1%;9月乳制品行业收入降幅同比收窄;近2个月以来,中国生鲜乳主产区价格也出现止跌企稳迹象。

乳制品行业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国内大型乳企与区域乳企均加大投入以争夺市场份额,同时还需应对外资品牌的产品竞争,这使得乳企在四季度的业绩分化会更加严重。

专家表示,部分乳企凭借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有望在这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并实现业绩增长。例如,新乳业持续聚焦低温鲜奶和低温特色酸奶,通过品类升级提升增长韧性和盈利能力,利用其在低温乳品领域的优势驱动整体业绩增长;妙可蓝多则在奶酪市场深耕细作,不断在成人休闲零食、儿童休闲营养、餐桌、专业餐饮等领域进行创新,丰富产品线的同时,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9月以来,各部门密集加力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新政策,涵盖财政、投资、房地产、消费等多个领域,提振中国经济向好发展信心;同时,还发布了多项提振乳业消费的重磅利好政策,包括近日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旨在稳定肉牛奶牛生产,并通过鼓励学生奶、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拉动牛奶消费,有望为乳业消费增长注入新动能。

随着多项指标向好,利好政策密集释放,乳制品行业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轨道。在日前伊利股份举行的业绩会上,伊利管理层也表示,经过前期调整,行业趋势在逐步改善。

国联证券研报指出,展望后市,大众送礼场景复苏,乳制品需求在消费刺激政策提振下有望迎来修复,行业最差的时候或已过去,竞争格局优化、份额向龙头集中,期待原奶价格企稳带来的乳制品产业链新周期。


来源 | 经济观察报、广州日报、大众新闻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