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八成 冠军农机手汪寿波:减少机收损失就是增收

52岁的汪寿波是今年武汉市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的第一名,也是一名开了24年农机的“老司机”。与农机打了几十年交道,汪寿波感叹,虽然农机手们机收减损的水平差距往往只有1%,但这却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数字,“每亩地能少损失1%,按亩产1000斤算,就是10斤粮食。武汉有150多万亩稻田,加起来就是1500万斤粮食,可供9.4万人吃一年,这就不是小数目了”。

好农机手都是摔打出来的

“其实,武汉很多农机手都能达到我这个水平。”获得冠军后,来自武汉南岸寿波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汪寿波表现得非常低调。

在今年的比赛中,每一位参赛选手要收割1亩地水稻,按照损失率、留茬高度、作业效率分别占比60%、20%、20%进行综合评分排名。

汪寿波在比赛中收割的水稻损失率为1.25%,远低于农业农村部规定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平均损失率小于3.5%的标准,最终综合评分排名第一获得冠军。

今年是汪寿波第一次参加这项比赛,但作为一名农机手,他的“驾龄”已经进入第24个年头。20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让汪寿波能够迅速针对不同情况对农机做出调整。

“影响收割机工作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水稻的湿度、高度,土地的湿润程度、松软程度,地形起伏,工作当天的天气情况……”说起自己的工作,他如数家珍,“观察各种条件和情况,是一名合格农机手必备的素质。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速度,过快或者过慢都会造成漏收、掉穗、落粒。”

比赛当天,汪寿波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收割机进行了适当调整,效果很明显。而面对工作人员的赞许,汪寿波却再次强调:“这次其实只是我的状态和运气都不错,所以才拿了第一名。但说到技术水平,还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甚至更高。”

之所以如此谦逊低调,是因为汪寿波所在的农机合作社,以及合作社加入的武汉大诚农业专业合作联社中,聚集了江夏区金口街道70%以上的农机手,可以说是“高手如云”。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沟通,取长补短。汪寿波说,经验丰富的农机手都有自己的“绝活”:“每一名农机手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最后都会形成自己的工作模式和特色,而且各有千秋。”

“好农机手都是摔打出来的。”汪寿波还记得,农机应用刚推广的时候,种植户和农机手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原因往往是因为农机手对情况判断不准、对农机调整不到位,给种植户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能坚持下来的农机手都是不断跌倒又爬起来、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的人,“现在,种植户和农机手之间的纠纷已经越来越少了”。

从服务周边村民到走出武汉

2000年之前,汪寿波一直在纺织厂做技工,天天跟机器打交道。2001年回乡创业时,他认准了农业机械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决定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农机用起来。此后几年时间里,他和其他农机手一样,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很快成长起来。

2004年,汪寿波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始用农机为种植户提供服务。“最开始是以拖拉机和收割机为主,后来各种耕种管收的设备都学着摸索,最近这些年,无人机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汪寿波说,“武汉的农户种植的农作物中,很多对农艺的要求比较高,对农机应用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逼着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范围。”

农机使用频率高,使用环境复杂,再加上技术不断更新,农机的更换也就比较频繁,一般两三年就得换一批。根据汪寿波这些年的使用感受,农机的操控性、舒适性和设备质量方面一直在提升。他举了个例子:“就说水稻收割机,以前新设备的稻谷损失率3%,用的时间长了会逐渐提高到4%—5%。现在的收割机虽然标称也是3%,但只要使用得当,很轻松就能降到2%以内。”

后来,汪寿波身边使用农机的人越来越多,金口街道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最多的时候超过10家。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2022年,金口街道5家较大的农机合作社合并组建了武汉大诚农业专业合作联社。联社共有100多台套农业机械,涵盖了耕种管收全流程。

规模扩大以后,业务覆盖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合作联社负责人李露介绍,农事服务是合作联社最重要的业务内容,每年农机作业面积、无人机作业面积均超过10万亩。合作联社的服务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跨区域发展,目前最远的服务对象已经延伸到咸宁、大冶等地。

除了业务范围越做越大,优秀农机手聚在一起,对业务能力的提升也很明显。李露介绍,合作联社每年的年初、年中和年末会固定举办三次培训,介绍新技术、新设备,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沟通交流会,供大家分享经验。农机手们聚在一起也会自发地进行交流学习,水平提升非常显著。

机收过程中减少损失就是增收

今年是武汉市举行水稻、油菜机收减损大比武的第三个年头。武汉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组织此类大比武是为了引导农机手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收的观念,不断提升全市粮油机械化播种和收获减损水平。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从生产环节开始减少粮食损耗至关重要。据了解,武汉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在全国居于领先位置。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机的工作效率,成为当前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除了机收减损大比武之外,武汉市还同步开展大宣传、大培训,不断增强农机手和农户“减损就是增产”的意识,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向农民推广最先进的机械。“以前农机手都比谁收得快,现在还要比质量,要比谁的损耗少。”武汉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指导中心工程师陈柳清介绍,“这些年的工作成效很明显。根据第三方机收减损质量监测和农机部门随机抽查,2023年全市水稻机收损失率比常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全市150多万亩水稻多收1500万斤。”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颗粒归仓’的故事。现在农业机械化普及了,农业生产也规模化了,但这种观念不能丢。”汪寿波说,“能够在机收过程中尽量减少损失,就是新时代‘颗粒归仓’精神的体现。”


来源 | 长江日报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