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声“哞哞”,牧歌悠扬。走进宿州市草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基地,牛舍整洁,撒料机、清粪机、搅拌机等现代化设备配套完善,千余头秦川牛和安格斯牛,或津津有味地吃草,或悠然自得地反刍……作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和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体系承接单位,2023年该公司产值达1.7亿元,已成为全省肉牛行业标杆企业。
2024年,宿州市肉牛产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引进33个肉牛产业项目,总投资达63.5亿元,肉牛存栏21.6万头、出栏8.9万头,均居全省第二……一系列亮眼数据,展现了该市肉牛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皖北大地间绘就一幅“牛气冲天”的乡村振兴生动画卷。
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
眼下,埇桥区肉牛科技生态养殖示范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现场机器轰鸣,数十名工人正在进行牛棚焊接,育肥牛舍、隔离牛舍等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这里一期项目工程即将完工,全部竣工后养殖规模可达3万头牛。”项目方有关负责人介绍,总项目投入9.6亿元,已吸引多家大型农牧科技公司前来洽谈合作、共谋发展。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肉牛养殖更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扩容提质,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还是转型升级,推进行业要素现代化,都需大量资金支持。如何破解资金匮乏难题?
宿州市的切入点,是在统筹财政涉农资金,强化支撑保障的同时,按照“政府引导、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通过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支持方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中,实现“双向奔赴”。
“上半年投向肉牛产业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3亿元,累计吸引撬动4.55亿元资金投向产业中。”在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帮扶科科长宋志林看来,当地背靠“大中原”,面向“长三角”,产业发展有基础,营商环境好、扶持力度大,企业投资落地产业项目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容易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埇桥区永安镇的牧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殷光华刚谈成一单肉牛采购业务。两年前,在外经营建材生意的他瞄向肉牛市场,返乡养牛,目前已投资近亿元。“政府在项目立项、用地审批、贷款担保等方面支持很大,投资建设的产业设施,验收合格后还能给予补助。明年我计划把养殖规模扩至万头。”殷光华信心满满。
与此同时,为破解养殖主体融资难题,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宿州市还积极探索建立财政、金融机构协同支农机制,统筹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政策,大力构建支持产业发展融资顺畅的金融环境。数据显示,今年宿州市各类金融机构对肉牛产业发放贷款4046户,贷款余额20.46亿元;共投保肉牛86513头,为6798头牛理赔0.76亿元。
“肉牛和饲料都可上保险,还能凭借保单增信功能进行肉牛活体抵押,获得银行贷款。这样的好政策让我没忧虑,信心强、干劲足。”泗县东帆养牛场负责人刘强说。
“链”上发力拉动“牛”经济
宿州是农业大市,2023年各类农作物秸秆量为767万吨,饲料化利用量达296万吨,可为60万头肉牛提供秸秆饲料。但如果只靠供应肉牛来支撑产业发展,体量再大也难逃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想要提升产业效益,就要在“链”上发力,推进融合发展。
在灵璧县晏路村,由安徽禾牛养殖有限公司建设的大型肉牛场项目主体基本完工。“向数字赋能要效益,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效发展。”谈及发展思路,负责人张其能说,目前正同相关通讯公司商讨合作,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牛舍数字化、可视化平台,实现生产信息化管理,产品质量追溯等功能。
延长产业链、深挖价值链,其中向精深加工要增值是重要一环。在该县安徽荷金来农业发展股份公司加工车间,一头牛经屠宰分割、排酸速冻、包装入库等环节后,由冷链运输直达长三角地区。公司副董事长刘兴说:“公司年加工牛肉5000吨,开发了3大类20余种牛肉产品,满荷生产下年产值可达2亿元,推出的‘荷金来’牛肉产品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认证,研发的‘牛排类’预制菜品颇受市场青睐,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
多举措提升品牌效应,聚力创建智慧牧场,积极申报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肉牛产业特色小镇……灵璧县不断推进肉牛产业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走出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管中窥豹,这也是宿州市构建肉牛产业“全链条”发展格局,赋能经济发展的缩影。
坐落在埇桥区的安徽苏家湖良种肉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种公牛站。通过引进德国全自动冻精生产线,公司年产黑毛和牛优质冻精91万支,在高端肉牛胚胎移植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等方面,拓荒出新天地。据介绍,一头自主繁殖的黑毛和牛,综合加工后产值高达10万元。
“延长链条,挖潜增值。在支持预制菜及休闲类牛肉制品生产开发上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全市预制菜经营企业191家、年产值达150亿元。”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杰介绍,全市以“全链条”思维推进肉牛产业集群发展,出台了《宿州市百万肉牛行动方案》,细化重点任务清单、设定发展目标参考值,力争到2027年,全市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到2030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00亿元。
联农带农富农“牛劲”足
“每天三个饱,膘往牛上跑”。清晨,萧县青龙镇村民王顺利早早来到养殖场开始拌料喂牛。54岁的老王脱贫后曾在外谋得份水电工的工作,后因父母年迈不得已回家务农,收入只靠几亩田地来支撑。如今,王顺利每年在养殖场务工可领4万元的工资,收入稳定有保障。
宿州市积极推广“户繁+企育”合作养殖模式,谋划“以大带小”联农带农新赛道。企业聚焦“优势领域”,在肉牛营销、技术服务、屠宰加工等多方面与养殖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养殖户坚持“精耕细作”,全心全力搞养殖、抓繁育、降成本,获取效益最大化。“公司指导教我把豆粕和玉米蒸熟压片后,再和秸秆、青贮按比例混合做饲料,贴秋膘的效果真好啊!”在养殖企业的带动下,砀山县村民周咸品养殖了14头肉牛,昔日的贫困户靠着养牛犊,日子愈发“牛”气了。
“省市出台的支持政策中重点突出多元并举,联农带农原则。我们在推动产业发展时始终紧扣这一核心,让农民获得更多产业效益,实现增收致富。”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毛传涛说。
砀山县周寨镇的田丰牧业养殖基地,让3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入工资5000元。据毛传涛介绍,一方面,探索“基地+”服务模式,利用畜牧科技进万家、科技特派员(团)等活动,基地积极开展肉牛精准化、标准化、科学化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带动20户农户发展养殖,支持了俊芝农业合作社,衍顺家庭农场等13家养殖主体发展。另一方面,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基地统一流转500亩土地规模种植青贮饲草,并按照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农户种植的青贮玉米,助农增收同时促进“种养结合”。在秸秆、畜禽粪污处置上,通过堆肥发酵处理后形成有机肥,每年为周边农户、果农供肥1.2万吨,仅此一项能节约8%的成本。
“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越的交通区位、资源禀赋是我们高质量发展肉牛产业的优势,更使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安文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更多资源、更多要素向肉牛产业集聚,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和肉产品供应基地,为建设农业强市增添“牛动力”。
来源 | 农民日报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