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是连续多年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农村经济中最富活力和潜力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宜都市生猪规模养殖出栏占比呈逐年上涨的趋势,2022年生猪规模养殖场出栏35万头,出栏占比47%;2023年规模养殖场出栏47万头生猪,出栏占比60%,规模养殖发展迅猛。2019年以来,全市新增大型生猪养殖场(年出栏2000头以上)39家,年新增产能17.32万头,其中年出栏4000头以上21家。全市能繁母猪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48家,存栏能繁母猪近8000头。
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
投入不足是制约畜牧业生产发展的瓶颈。针对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现状,积极向国家、省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十四五"期间,争取中央补贴资金200万元,建成达宏及玉畜两家万头猪场。
用好用活每年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近两年投入资金165万元,奖励24家新建大型生猪养殖场建设。
投入资金175万元,用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共扶持48家仔猪繁育场发展生产,全市仔猪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争取金融部门增加畜牧业的贷款,重点支持规模养殖场特别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大力推广创业贷、增信贷和畜牧担保贷等有效方法,降低贷款门槛,增加贷款数额,延长贷款时间,切实解决养殖户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鼓励、支持工商业户等非农业投资畜牧业。
2023年,全市农商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为132家养殖场发放贷款4820万元;支持五家肉品加工厂35万元,年加工销售猪产品1500吨以上。
构建新型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畜禽粪污异地消纳体系建设,解决养殖后顾之忧。为了解决养殖空间分布不均、种养结合不紧密、农业用肥季节性强的问题,通过实践摸索出以“粪污清运企业统一将养殖场的粪污运送至田间储粪池暂存,经厌氧发酵后全量还田利用”为核心内容的“粪污集中处理全量还田模式”,该模式以清运企业为纽带,将养殖端、种植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种养循环。
通过在农田集中区建设储粪池,将养殖场粪污储存在田间地头,用肥时节由农户自行取用,解决种植用肥季节性强的问题。政府主要在吸粪车购置、运输、田间设施建设等环节进行补贴。通过养殖户、种植户、政府三方付费,达到四方(养殖户、种植户、政府、清运企业)受益目的。
健全基层畜牧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大力普及畜牧实用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对规模养殖的提升作用。
积极扶持本土企业阳昕牧业开展模式创新,该公司在“公司+农户”合作经营模式上创新发展,开展养殖方式及合作模式探索,现已成为宜都市生猪养殖行业的佼佼者。
目前该公司能繁母猪年存栏维持在1000头以上,年出栏肥猪22000头,合作带动养殖户50余户,带动就业岗位约150位。
打造现代养殖体系
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及示范场创建,通过开展生猪养殖示范场创建,在全市培育一批场址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品种优良、防疫规范、生产高效、环境友好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充分发挥示范场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生猪养殖水平,推动全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2家养殖场达到示范场创建标准,6家养殖场符合标准化养殖场要求。加快建设畜禽繁育体系,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已完成2家存栏600头能繁母猪的种猪场建设。
总投资1600万元的正大200头种公猪场已建成投产;总投资7000万元的20万套父母代种鸡场一期已建成投产,二期即将完工。
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完善畜禽养殖保险制度,依靠商业性保险规避畜牧业风险,同时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将养殖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建立科学的疫病防控体系,组织全市乡镇防疫员全面筑牢基础免疫。
在市域边界及交通要道设立9个临时检查消毒点继续实行专班值守和查证验物,杜绝证物不符、无证偷运生猪进入。
对规模养殖场、市无害化处理中心、定点屠宰场等重点部位定期开展专项监测排查,严厉打击违规非法调运生猪行为,严防疫情输入,确保大环境安全。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