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在江西井冈山茅坪镇,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科技团队为当地大鲵养殖繁育等提供技术指导,助力大鲵养殖与生态保护。
眼下,正值大鲵的集中繁育期,在井冈山茅坪镇神山村,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鲵”同行青年科技团队队员黄培荧,正在为当地养殖户开展大鲵养殖标准化培训。
大鲵别名“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人工养殖的大鲵,则可作为水产品或其他资源开发利用。井冈山地区有养殖大鲵的传统,但由于种质混杂、病害频发,制约着产业发展。
井冈山华宝珍稀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 方永乐:过去我们这里“娃娃鱼”孵化、养殖技术都是不规范的。人工河道里面种鱼也死了不少,所以当时在技术这一块确实碰到了很大难题。
2018年,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选派水产养殖专业师生,组建与“鲵”同行青年科技团队,利用暑假和节假日,来到茅坪镇开展科技助农。初来乍到,许多农户并不看好这群大学生,储灶法就是其中之一。
井冈山市茅坪镇坝上村养殖户 储灶法:我看他们那么年轻,我觉得我自己搞不好比他还专业,我养了十八九年了。
但很快,储灶法就改变了看法。一次,他养殖的大鲵尾部出现了白斑,尝试了各种土办法都没有缓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找到团队帮忙。队员们立即采样,化验分析,制定治疗方案,让大鲵逐渐恢复健康。
井冈山市茅坪镇坝上村养殖户 储灶法:传染了以后,基本上那一个池子一条都不剩。一条1000多元,几百条你算一下,也好多钱。我们多亏他们帮助。
井冈山市茅坪镇杨亚村养殖户 杨志平:他们来了以后,我们这个鱼生病少了、长势更快,周期短了、成本低了,然后这个鱼的效益就更高了。我们在技术上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收入上也得到了提升。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鲵”同行团队队员 雷雯:像现在我们所学的知识理论的话,有很多细节是只有在生产一线才知道的。到生产一线,将我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成果,帮助村民收益提高了,就有这种成就感。
今年,是团队科技助农的第七个年头。七年里,他们在当地建立了大鲵种质资源库,开发了大鲵种质快速鉴定方法,以及生态繁殖养殖技术。井冈山大鲵的良种率由原来的68%提高到98%,死亡率由25%降低到3%。
来源 |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