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共作”铺就绿色致富路

眼下,是小龙虾上市的旺季,在武汉市新洲区徐古街扁担山村1000多亩的虾稻田里,农户们正忙着小龙虾捕捞、装车、销售,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近日,在徐古街扁担山村,这里连片的稻虾田一眼望不到头,稻虾田所属的合作社负责人龚鹏与村民们一起身着连体水衣,拖着小船、货筐等工具,正在水田中收网取虾。短短几分钟,一只只又肥又大的小龙虾活蹦乱跳,被装进了箩筐里,准备运往武汉市场售卖。

扁担山村的稻虾田采用“虾稻共作”的种养方式,即在同一片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虾,稻虾共生、稻虾互补,从单一的种植向种养一体化转变,做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稻田的水面供龙虾生长,龙虾的排泄物可为水稻提供天然有机肥,水稻与小龙虾‘互为供给’,形成水稻护虾、虾吃虫草、虾粪肥田的效果,这种良性循环的立体种养模式生态环保,能够有效提高稻米和龙虾的产量品质。

据了解,扁担山村于2016年引进返乡创业能人龚鹏,流转300亩闲置土地成立武汉市绿康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本村适宜的土壤与水质发展“虾稻共作”种养模式,从取虾子到种谷再到割谷,合作社常年固定用工20多人、临时工30多人。在保证原水稻正常种植的情况下,每亩可实现增收1200-2000元。目前,合作社每年可收获成品虾20万斤左右,年产值350万元左右。“2016年,我们来到徐古街扁担山村,从事虾稻种养农业发展,流转的闲置土地从最开始的300多亩到现在的1000多亩,种养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工喂养到现在用无人机投料,效率提升了5倍以上,也带动了周边很多村民从事虾稻养殖,共同致富。”龚鹏告诉记者。

近年来,徐古街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大力推广“虾稻共作”循环种养模式,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22年建成通车的桃花大道也让虾稻农产品的转运更加方便快捷,以路带产、以产兴业的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2018年,我认识了扁担山村绿康大地合作社负责人龚鹏,在他的带领下,我来到了附近的富山村,建立了稻虾共作养殖基地,基地紧邻桃花大道。这几年,我和龚鹏总在一起探讨养殖技术,年情好的时候,300亩土地每年的纯利润近30万。通过稻虾养殖,我们可以带动附近的村民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武汉市新洲区戢林涛家庭农场负责人戢林涛对记者说。

武汉市新洲区徐古街桃花总支书记谢光平表示:“这条长达10公里的桃花大道两边除了有虾稻共作农业产业外,还有小香薯、金果梨、桃园、车厘子等系列特色农产品。以前的泥巴路已成为平坦的柏油路,未来我们将围绕桃花大道打造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带,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来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