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巴掌田”变“机耕地” 银山坡村即改即种效益增

一畦畦新修的农田向远处延伸,一台台挖掘机挥舞长臂,一辆辆推土机来回穿梭,隆隆轰鸣声打破秋日田野的宁静。11月10日,来到府河镇银山坡村三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昔日的“鸡窝地”“巴掌田”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大条田,数台旋耕机驰骋在广袤的田野上,一幅美丽的秋播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这里是典型的鄂北丘陵地带,耕地零碎分散、不成形、坡地多,耕作成本较高。随着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有的田块只种一季水稻。今年秋天,我们多方筹取280多万元,对1400多亩农田开展‘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等宜机化改造,推进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发展。”银山坡村名誉村主任李成耀介绍,他们还对12口堰塘进行改造。

“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景象是农民期盼所需,也是高标准农田的特色之处。“在曾都区,像银山坡村这样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17个村,项目建设面积3.42万亩,计划总投资7070万元。”正在现场察看改造进度的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家东说,改造后的耕地,机械化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一季亩平增收80公斤,实现节本增效。

“我们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做到了当季改当季种。在耕肥站的指导下,结合随州气候特点,我们播种了小麦新品种;运用新机具,实现播种、施肥、开沟一体化作业,一次成型,一次整好;运用新技术,变撒播为条播,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随着小麦市场价格走高,亩平可增收1000元。”李成耀补充道。

银山坡村8组村民刘开连有感而发,村里有些堰塘又小又浅,下点雨满球了,放点水完球了,晴几天干球了。如今,堰塘改大了、改深了,蓄水更多了,机耕路直通到田,节省了耕作时间,降低了种植成本,种田更有信心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对银山坡来说,打造高标准农田,既能解决制约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激活土地活力,更能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让更多村民享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来的红利。


来源:湖北日报 通讯员 余运来 谢万文

编辑:邵一玲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