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死磕花药培养技术 “花培工匠”攻克籼稻“芯片”难关

她曾是化学老师,后读研读博。进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后,她从洗瓶子做起,十余年只研究花药培养这一件事。她就是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49岁的李三和副研究员。

十年磨一剑,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近来李三和终于突破了籼稻花药培养力低下的瓶颈,建立了高效的籼稻花药培养技术体系,弥补了传统育种效率低的短板,相关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被业界广泛认可。

如今,“花培工匠”成了她的代名词。依托这一技术,她参与育成的12个水稻新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前来咨询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她毫不吝啬将籼稻花培技术传播给更多的人,助力中国碗装中国粮。

冬去海南夏返武汉

跨过籼稻育种效率低下难关

11月1日,记者走进粮食作物研究所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一头干练短发的李三和正认真观察着试验瓶内水稻苗的生长状况。实验室陈列着十余个光照培养箱,里面摆放着李三和的宝贝。“我每天来实验室,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这些瓶子。”李三和说。

打开实验室的一个光照培养箱,记者看到了她口中的瓶子——近500个100毫升的三角瓶整齐摆放在培养箱里,有的瓶中是花药刚培养出来的愈伤组织,它们被摆放在瓶底的四周,黄色的愈伤组织如同一颗颗小米,不少愈伤组织上冒出了绿点;有的瓶子里长出了水稻嫩苗,瓶底还盘踞着一团白色的须根。

在水稻抽穗开花前将水稻穗取回,未绽放的花朵中就生长着花药。花药培养技术就是把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以改变花药内花粉粒的发育程序,诱导其分化,并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细胞团,进而形成愈伤组织,随后使愈伤组织分化成完整的植株。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芯片。”湖北省农科院院长、水稻首席专家游艾青告诉记者,杂交育种后正常田间繁育,一般要8-10代、4-5年才能稳定,而经过花药培养可以直接稳定。但此前籼稻花药培养力一直很低,难以在籼稻育种中应用。

2009年,李三和走上籼稻花药培养技术攻坚之路。为了取到更好的水稻花药组织,李三和如候鸟一般,冬去海南,夏返武汉,穿梭在水稻田选取适合的水稻穗子,烈日炎炎下,汗水湿透衣背、蚊虫浑身叮咬是常态。

2018年初,李三和研究的籼稻花药培养技术逐渐成熟。当年3月,一次籼稻花药培养后的出苗率让李三和喜出望外,“我现在都记得,当时一个瓶中放置4到5个愈伤组织,经过培养,一般有2个愈伤组织能长出绿点就很不错了,而那批材料的愈伤组织大部分都能长出绿点,最后的出苗率也很高。”

最后经过测算,他们的籼稻花药培养力高达17.55%,是文献报道最高培养力的8倍。2019年,相关技术成果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成果评价会上被专家组评价为“居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基于该技术的成果“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获奖中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就是高效的籼稻花药培养技术,缩短了育种周期,提升了育种效率,这个技术非常好,研究粳稻和籼稻都在用这个技术。”游艾青说。

加班加点抢抓水稻培育期

助育种专家研发12个新品种

2022年,湖北省农科院又一优质籼稻新品种“润香玉”通过审定,水稻花药培养技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前李三和已经参与育成11个水稻新品种,广两优272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广两优5号和广两优272转让费分别达188万元和402万元。这些都让李三和十分欣慰。

“李老师是个风风火火的人,做事麻溜,效率很高,给大家帮了很多忙。”粮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凯说。2014年到此参加育种工作以来,每年李三和都帮刘凯做大量花药培养试管苗,今年她又协助刘凯做了2000多瓶。11月下旬,刘凯将带着它们前往海南开展下一步南繁育种工作。

由于水稻育种的特殊性,花药培养技术也要抢时间。李三和总是在水稻抽穗前就开始忙,得到水稻幼穗后,要在8到12天处理完,超过15天水稻材料便报废。每年五一期间和十一期间,李三和一头扎进实验室。今年十一,她在实验室待满了七天。这其实是她秋季的工作常态,从8月一直持续到11月,李三和已连续忙碌数月,周末也没时间休息。“经常看到李老师很晚还在实验室,也经常赶不上饭点。”刘凯说。

处理水稻材料也是很精细的活,要先将材料用次氯酸钠浸泡20分钟。洗净后用滤纸吸干水,左手用镊子夹着幼嫩的水稻壳,右手拿剪刀从壳子底部剪开一个口子,再用镊子夹住壳子顶部,将其中的花药抖落到培养基中。这些都要保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处理过后的幼穗不能过夜,因此李三和经常吃过晚饭后又回到实验室继续做。

“可能是我要求高,也可能是我贪心,我想出的苗子更多更好。”李三和打趣道。为了实现自己的“贪心”,李三和总是自觉地加工作量。记者在她的实验台上看到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她从2015年以来每次花药培养的数据,每个数据她都进行了详细分析。

“662、10.28、I3、8 6……”实验室每个试验瓶的下方都写有一串内容,其中有材料编号、日期、培养基编号等。“因为每年材料都在变,更要探索出更多提升花药培养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李三和介绍。因此她详细记录下实验中的各类数据,尤其是培养基数据,今年秋季李三和就在不同阶段各研究了3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对其一一做了记录,同时观测培养基效果。

洗瓶子洗出名堂来

同行纷纷前来取经

“她10余年就埋头专注于一件事,发挥工匠精神做研究。如今是‘花培工匠’‘花培之花’,在籼稻花药培养技术上国内没人比她做得好,她掌握了独门绝活。”作为李三和的引路人,游艾青十分欣赏她。

然而人生前半段,李三和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1996年,李三和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湖南益阳成为一名化学老师。1997年,李三和步入婚姻殿堂成为一名军嫂。2001年,为了家人团聚和自我提升,她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2003年又开始攻读博士。2007年博士毕业后,李三和来到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工作。本科学的化学,硕博才转入生物学领域,读博期间做的也是小麦育种工作,这让她在能人聚集的水稻研究领域一时无所适从。

李三和选择迎难而上。她认真学习更多水稻知识,跟着同事下田收种子,在实验室帮忙做研究。“第一次到田地收种,看到田地里参差不齐的水稻很不理解,我们家乡的水稻都是一马平川。”李三和笑着说。如今,看着田里高低不一的水稻,李三和却是了然于胸,她知道这些水稻中也许就有培育成功的优良品种。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最多的就是实验瓶,记者看到水池中放着不少刚使用完要清洗的实验瓶。李三和拿起瓶子熟练地清洗起来,“这是我们这个实验室最简单的活,谁来了都会做。”李三和最初就是从最简单的洗瓶子做起。“年轻人做研究一定要脚踏实地,洗瓶子是很简单,但李三和洗瓶子还洗出名堂来,没辜负我的一番苦心。”游艾青说道。他告诉记者,团队每个人掌握一门独门绝活,科研的每个节点上都有做得很好的人,这样就可以更系统科学有组织地开展水稻育种工作,整体水平也会提升。

如今李三和已是花药培养领域的行家,湖南省知名的华智生物、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同行都纷纷前来交流。每年,李三和也抽出一部分时间协助中科院等单位培育做研究所需的特殊试管苗。

“我始终认为可以做得更好。”李三和告诉记者,她会继续在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上前进,为中国碗装中国粮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实习生 丁榕 通讯员 谢娅 杨文

编辑:黄俐琦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