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艘船花了我四个月的时间,今天终于完工了!”9月21日,望着摆在桌上已完工的帆船模型,杜远慈长吁一口气。这艘木船模型船身长2.2米、帆高1.8米,是杜远慈老人手工雕刻的最大一艘木船模型。
杜远慈是巴东县官渡口镇西瀼口社区的一位普通农民,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峡江“守艺人”,73岁高龄的他现今依然耳聪目明,技艺精湛,他的手工雕刻作品也被巴东县博物馆乃至央视收藏。“许多结婚、搬家的人经常来找我订做。”谈到自己手工雕刻的帆船模型,老人满是自豪。
木船曾是三峡巴东纤夫的重要谋生工具,一条条出没于山水之间的木船,承载着一代代山里人的梦想。曾经的长江三峡巴东段水流湍急,漩涡重重,在长江的其他航段,木船可以靠浆逆水而行,但在这里,汹涌的江水会打破所有行船人的幻想,在那个机械船还未兴起的年代,木船航行的主要动力只能依靠人力,也就是历史上的“纤夫”。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木船和纤夫共同组成了巴东独有的“纤夫文化”。
“我从15岁就开始学木工,那时候生活苦的很,机械也不发达,长江水运的主要工具就是木筏船、帆船、蓬船。”看着满屋的各种帆船模型,杜远慈老人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那时候我们经常坐着木船上巫山、下宜昌,拉人载货。全家人都靠我一个人打船、修船、开船生活,像我打的这艘船,如果放大到江上,起码要几十个壮年人才能拉动。”
杜远慈做的模型船漆面光滑、雕纹精细、构造巧妙,有驳船、帆船、蓬船等多个种类,船桨、船帆、船舱等细节高度还原,许多游客观赏完他制作的船模型之后纷纷惊叹:“仿佛看到了三峡纤夫们激流勇进、同峡江天险和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情形。”
“65岁那年,我干不动了,再加上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木船也用的少了,我就上岸退休了。”杜远慈说:“上岸之后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总想做点什么,后来一想,我一辈子都在与船打交道,靠船养活了一家人,现在不能做船了,那就把它做成模型,也给自己留个念想。”
说干就干,杜远慈拿起丢下几年的锯子刨子,做起了木船模型。
“开始做的时候,下了很多功夫,模型船跟实物船相差太大了,而且要将实物船等比做成模型,还要还原木船的各个零件与构造,难度是相当大的。”杜远慈说。
从模型选材到工艺设计,几经实验,第一艘模型船终于在2014年年尾完工。8年的时间,杜远慈共手工制作各种木船模型40多艘,远近闻名,并在2021年登上央视一套栏目。
“现在我的年龄越来越大,如果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我也想收个徒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这门手艺不至于失传。”
杜远慈站在院坝上,门前不远处长江静静流淌。他说道:“这其实不光是手艺的传承,也是纤夫精神的传承”。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巴东频道记者向利
编辑:邵一玲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