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连续20年上山下乡 “田野育人”结出乡邻“幸福果”

“十多年过去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已记不准确,但在邓爱民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通力协作登上山顶、放眼远眺的场景,一直都刻在我的脑海中。”8月24日,回忆起大学青春岁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下简称“中南大”)旅游管理系2008届毕业生覃辉深情地说,田野考察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练就了豁达心胸,这份经历一直都滋润着他的心田。

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不如带学生实地看看

2000年,中南大成立旅游管理系,邓爱民是创系教授之一。

2002年开始,邓爱民负责讲授课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抱着“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不如带学生实地去看看”的教学理念,他自筹经费带领学生上山下乡,进入原生态目的地开展田野调查。

这种深入一线调研的教学方式很好地提升了学生们调查研究、学以致用、团队协作的能力,爬山涉水还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一直延续至今,累计参与学生超过千人次。

令他惊喜的是,田野调查也成为了课程思政育人的窗口。

“旅游行业带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联系紧密,乡村旅游尤其如此。”邓爱民说,发展乡村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息息相关,课程思政育人是它的天然基因。深入田间地头,学生既能实地体验祖国河山美,深入理解党的重要论述和政策的意义,也能运用专业知识,带来实际的成果和变化。

和邓爱民成为师生两年间,研二学生许云鹏走进英山县、浠水县等县市的多个村落。“以前做旅游规划时,能参考的资料只有旅游目的地的文字材料,什么炫酷加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为写而写’,深入调研,务实创业,专业知识才能给村民带来真正的好生活。”许云鹏说。

2017年从中南大旅游管理系毕业后,付瑜留校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经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她更体会到课程思政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实践调研让学生们接触真人真事,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心中自然能生发浓烈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在田间地头找到科研理想

走进田野,走进乡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让邓爱民找到了自己的科研理想。

“旅游管理的内容非常丰富,刚任教时,我也研究饭店、企业经营等课题,但突破不明显。”邓爱民回忆,去原生态目的地考察最开始是出于教学需要,这些地方有独特、美丽的景色,但通常闭塞偏僻,交通很不方便。

最开始他也苦中作乐,想着“看到了原生态的美景,苦点累点也值得”,随着一项项乡村旅游规划落地成型,邓爱民坚定了自己在乡村旅游领域不断探索的决心。

“很多村庄之所以无法发展,就是因为交通不便、土壤贫瘠,没有富民产业,旅游几乎是村民致富的唯一途径。”邓爱民说,他和学生们精心制作的旅游规划大多都被当地政府采纳,转化为村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他规划的蕲春雾云山梯田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冶龙凤山旅游减贫事迹被世界旅游联盟组织遴选入2018年世界旅游减贫案例,“乡村变美、农民变富、生活变好,成就感带给我巨大的快乐!”

邓爱民的科研成果也丰硕起来。仅近三年,邓爱民就出版了6部专著与教材,发表16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完成1个国家级课题和5个省级咨询项目,获得1个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指导学生获得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践服务型培养项目1项、研究型英才培养项目2项、国家级项目立项 5项。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编辑:黄俐琦

编审: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