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这处深山里,藏着一个博士村

深山中,近十年来出了5名博士的兴山县榛子乡青龙村火了。8月24日,记者来到青龙村了解到当地的学风之盛。

人才辈出

8月24日,从兴山县城再驱车近两个小时,走过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记者抵达榛子乡青龙村。该村有1097人,目前在读学生140多人。近十年来,出了5个博士、10个硕士、66个本科。

记者找到正在自家小卖部帮忙的邹磊,不久前他刚收到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研究方向是微生物的降解修复。

今年25岁的邹磊是地地道道的青龙村娃,小学和初中都在榛子乡念,高中在兴山一中,父母都是本村农民,他家在村里开了30多年的小卖部,经营烟酒副食及日常生活用品。

邹磊说村里学霸多,他从小就是听“别人家孩子”的故事长大,备受鼓舞,学习也格外努力。去年刚考上本乡选调生,如今毅然辞职深造也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邹磊说,选调生名额极其珍贵,为家乡父老服务的这一年他也感到十分幸福,但读书是他自小的追求,读博是他的梦想。他说,等将来博士毕业,他会努力再考回家乡,以更加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更加先进的农业技术服务乡里。

博士自述

对于“博士村”的形成,当地走出来的博士有各自的看法。

本硕博皆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李涛博士,目前就职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同时也是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他就是村里娃从小听到大的榜样。对于自己现在的成就,李涛告诉记者,这和从小立志走出大山有很大关系。电话采访中,李涛说:“小时候喜欢看书,了解了不少大山外的事,所以立志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做自己喜欢的事。”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杨燕菁博士,目前在天津农学院任硕士生导师。谈及自己的博士头衔,她对记者表示,主要是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小学之前,父母塑造了我的品性和习惯;初中到高中,老师的细心培养。在严师的教育下,学习不敢有丝毫松懈。”杨燕菁说。

杨燕菁博士的妈妈严许琴说,虽然他们夫妇二人文化水平一般,但家风家教严明,女儿幼时,便十分重视她的学习习惯和品格的培养。他们经常告诫女儿,“才华和能力才是终身的”。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吴俊博士,目前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任教。他告诉记者,榜样的带动是重要力量。“农村的孩子,都想走出大山,我们也不例外。我们是听着李涛的故事长大的,学习上深受他的影响。所以始终以他为榜样,刻苦读书。”吴俊说。

青龙村出人才,除了以上因素,李涛、杨燕菁和吴俊都提到了同样的事:经济条件改善。李涛表示,因为村里发展了,教育水平也跟着提高。吴俊告诉记者,原先村里交通不便,上学要背着玉米。后来村里修了路,收入高了,求学也更方便了。杨燕菁表示,自己能从小学一直读到博士,和父母的支持有莫大关系。

学子回馈

饮其流者怀其源,从青龙村走出去的学子也在尽力回馈家乡。

李涛虽然在广东工作,但心中一直装着家乡。乡亲们知道这个清华娃在大城市当医生,有什么病症都会第一时间向他咨询,李涛会尽力解答。“有一次,村民要去北京治病,李涛想了很多办法帮助老乡少走很多弯路。”青龙村妇联主席王敏告诉记者。

杨燕菁告诉记者,学成之后一直想着要回馈家乡,“因为疫情,好几年没有回家,但心里一直装着家乡。”“有家乡的孩子来天津读书,我都会对他们进行指导。”

在十堰任教的吴俊表示,会大力支持村里孩子提升学历多读书。“村里有些专科生,他们对专升本的政策和升学途径不是很了解。我在教师岗对政策比较了解,会教他们,对乡亲们能有所帮助。”吴俊说。

每年临近年关,村里举办屋场院子会。乡贤、务工能人、学子、农民代表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学子们会建议老乡们种植有机蔬菜,搞农超对接,发展旅游业等。

寒暑假吴俊都会回村,对村里的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比如药材的深加工,原先采摘药材后,村民只知道简单的贩卖;吴俊建议乡亲们二次加工,提升药材的经济属性。经过吴俊的提醒,村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升。

专家点评

谈及为什么青龙村能出这么多优秀人才,青龙村党支部书记甘发君介绍:“我们这里地处高海拔山区,过去,山区经济困难,能走出一个高中生,就不得了。”

1991年榛子乡引入经济作物,种植烟叶,之后又种植辣椒、食用菌等,村里的经济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随着村民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也就有了很大转变。

乡里村里加强引导,大力开展道德文化建设,家家户户把家风家训贴在门口言传身教,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热爱学习等,经过不懈努力,村里的学风民风都提升了很多。

“近年来,村民们在重教尊学之风的感召下,互相比的不是吃穿,而是谁家的孩子考上好大学。”榛子乡青龙村党支部纪检委员徐传雄说。

甘发君说:“我们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以经济发展带动教育的进步,支持孩子们外出求学,也会继续团结学成归来的人才,积极为家乡建言献策贡献力量,让我们村越来越好。”

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院长赵军教授认为,博士村的出现和当地尊师崇教的优良传统密切相关。赵军教授告诉记者:“首先,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崇尚教育的风气造就了博士村。其次,榜样的力量无穷大。村里出了一名清华的学子,乡里乡亲从小在这里长大,口口相传,孩子们自然变得更爱学习。再次、青龙村地处大山深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读书是当地人了解外部环境的重要渠道,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十分迫切。”


来源:三峡晚报记者张泽牧 实习生黄韵臻 通讯员赵界

编辑:邵一玲

编审: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