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鲢

1.打印病(腐皮病)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临床症状]患病部位通常在病鱼肛门两侧,初期症状是皮肤出现红斑,有时像脓包状,随着病情发展,病灶鳞片脱落,肌肉逐渐腐烂,病灶边缘充血发红,呈圆形或椭圆形,似在鱼体表加盖了红色印章,故称“打印病”。病情严重时,病灶处肌肉腐烂穿孔,直到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最终因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衰竭而亡。

[流行规律]此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流行,28-32℃为流行高峰期。从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特别是亲鱼更易感染,严重时发病率可达70%。

[预防方法]在气温较高季节,池塘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定期用10-15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泼洒,调节水质。

[治疗方法]外用苯扎溴胺、溴氯海因、戊二醛等全池泼洒,消毒杀菌。内服恩诺沙星、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等,拌饲(粉料)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考使用说明书。

2.白皮病(白尾病)

[病原]白皮极毛杆菌。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在尾柄或背鳍基部出现一小白点,随着病情发展,逐步扩展,使鱼的后半部体表全部发白。严重时,皮肤发白处鳞片脱落,尾鳍全部烂掉,鳍条外露。病鱼在水中头部向下,尾部朝上,身体与水面垂直,时而挣扎游动,时而垂直水中,不久即死亡。

[流行规律]流行于6-8月,主要危害鱼苗和夏花鱼种,死亡率可达50%以上,病程短,发病到死亡时间2-3天。

[预防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状况,保持池塘良好生态环境。遵守养殖操作技术规程,避免鱼体受伤。

[治疗方法]外用苯扎溴铵、戊二醛等全池泼酒,消毒杀菌。内服氟苯尼考、恩诺沙星、五倍子等,拌饲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考使用说明书。

3.锚头蚤病(蓑衣病、针虫病、开口病)

[病原]多态锚头蚤。

[临床症状]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鳍条和口腔内,当虫体大量寄生时,病鱼表现出急躁不安,食欲减退,继以身体消瘦,游动缓慢,直至死亡。如果虫体寄生在鱼的体表,寄生部位及周围组织发炎红肿,肉眼可看到针状的虫体,像鱼体穿着蓑衣,故称“针虫病”或“蓑衣病”;如果虫体者生在鱼的口腔内,鱼嘴不能闭合,难以摄食,故又称"开口病”。

[流行规律]此病流行范围较广,流行水温12-33℃,最适水温20-25℃。流行季节为4-11月,秋季发病较严重。当水中锚头蚤量大时,感染率急速增加,特别在鱼体较小阶段,鱼种在短期内出现暴发性感染,造成大量死亡。

[预防方法]用150千克/亩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水体中的成虫或虫卵。每月用驱虫散拌饲投喂1-2次。

[治疗方法]用高效氯氰菊酯、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等,全池泼洒,杀灭寄生虫,24小时后用三氯异氰脲酸、溴氯海因等,全池泼酒消毒。

4.黏孢子虫病(鲢碘泡虫病、疯狂病)

[病原]鲢碘泡虫。

[临床症状]病原寄生于鲢鱼的各种器官组织,其中以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为主。严重感染时,病鱼身体瘦弱,头大尾小、尾部上翘,体色暗淡无光泽。解剖可见脑部有大小不一的白色胞囊,腹腔的积有腹水,肝脾萎缩。病鱼在水中常离群独自急游或打转,并不时跃出水面,最后导致力竭而亡。

[流行规律]主要危害1龄鲢鱼,可引起大量死亡。流行季节6-10月,6-9月是虫体营养期,10月后逐渐形成胞囊。

[预防方法]①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将池底进行暴晒或冰冻。②用75-150千克/亩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淤泥中的虫卵。

[治疗方法]外用百部贯众散全池泼洒,内服盐酸氯苯胍,拌饲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考使用说明书,苗种减半。

以上来源于“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经湖北省渔业科技超市授权发布。



来源: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编辑:刘昭恒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