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

1.中华蚤病(翘尾巴病、鳃蛆病)

[病原]大中华蚤和鲢中华蚤。

[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病鱼鳃上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肿胀、发白,肉眼可见鳃丝末端挂着像蛆一样的乳白色虫体,故又称“鳃蛆病”。病鱼急躁不安,在水中狂游、跳跃或打转等,食欲减退,离群独游,呼吸困难,尾鳍上叶及背鳍常露出水面,又称“翘尾巴病”。最后消瘦窒息而亡。

[流行规律]在长江流域,每年流行高峰期为5-9月,严重时可引起病鱼大量死亡。

[预防方法]①彻底清塘,暴晒池底,杀灭寄生虫卵或幼虫。②鱼种放养前可用碘制剂药浴。

[治疗方法]外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高效氯氰菊酯等全池泼洒杀虫,药物使用剂量参考使用说明书。

2、斜管虫病(白翳病)

[病原]鲤斜管虫。

[临床症状]病原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鳃上,大量寄生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在鳃和体表上形成一层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鳃组织被破坏。病鱼消瘦发黑,漂流水面,呼吸困难,不久死亡。

[流行规律]此病全年都有发生,但流行于春秋两季,尤其是3-5月最易发生,流行水温为12-18℃。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当放养密度高、鱼体体质弱、池塘水质恶劣时,可引起大量死亡。

[预防方法]①彻底清塘,暴晒底泥,以杀灭寄生虫卵。②疾病流行季节,用苦楝叶水煎取汁,全池泼酒,15天1次。

[治疗方法]外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杀灭寄生虫,再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全池泼洒,消毒杀菌防止二次感染,药物使用剂量参考使用说明书。

4.烂鳃病(开天窗)

[病原]柱状嗜纤维菌。

[临床症状]发病鱼鳃黏液增多,鳃丝腐烂带泥,严重时,鰓组织出血、腐烂,鳃丝末端软骨外露,鰓盖内侧表皮充血,中央表皮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病鱼在水中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不吃食,由于鰓组织溃烂使鱼呼吸困难,最后导致死亡。

[流行规律]此病在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生,且容易传染和蔓延,常与赤皮病和细菌性肠炎病并发。流行季节为4-10月,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水温28-35℃为流行高峰期。

[预防方法]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更换新水,并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治疗方法]外用溴氯海因、聚维酮碘等,全池泼酒。内服恩诺沙星、双黄苦参散、氟苯尼考,拌饲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考使用说明书。

5.病毒性疾病

近来,黄颡鱼爆发了一种新病毒性疾病,疑似弹状病毒,主要临床症状为体表正常,但鱼头部及鳍条充血、打转、扎堆、吃食差或闭口,发病急,死亡量大。

[预防方法]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稳。定期换水,调节水质,水质调控可泼洒生石灰(每立方水体10-15克)以及泼洒微生态制剂,如光合菌、芽孢杆菌、有益藻类等。

[治疗方法]外泼聚维酮碘等温和性消毒剂或全池泼洒增强体质,强抗应激药物如稳定性维生素C类等,内服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如大黄、板蓝根、银翘、鱼腥草、黄芪等合剂的超微粉进行治疗。杜绝滥用药物,避免增加患病鱼死亡率。

以上来源于“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经湖北省渔业科技超市授权发布。



来源: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编辑:刘昭恒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