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河蟹)



1.河蟹颤抖病(抖抖病)

[病原]报道较多的有呼肠弧病毒,RNA病毒,螺原体。

[临床症状]病蟹行动缓慢,爬行无力,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上岸不回。病蟹拒食,伴有“黑鳃”、“灰鳃”、白鳃”等鳃部症状。蟹足尖端呈黄色或红色,顶部呈淡红色,腹甲异常,略带黄色,打开腹甲有明显的炎症,肝胰腺呈现糜烂状,有难闻气味。通常病蟹外表无明显的病灶,其显著特点主要表现附肢痉挛状颤抖、抽搐或僵直。严重时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

[流行规律]此病从幼蟹到成蟹皆有发生。发病时间3-11月,在8-9月高温季节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该病流行水温为23-33℃,水温降至20℃以下,该病逐渐减少。放养密度越高、规格越大、养殖期越长,患病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预防方法](1)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淤消毒。(2)放种时选择硬壳体健、活力好、经过检疫的蟹种,蟹种放养前用聚维酮碘或蛋氨酸碘等进行消毒。(3)养殖水体中种植轮叶黑藻、苦草、黄丝草、伊乐藻等优质水草。(4)做到勤换水、改底、施用微生态制剂,巧稳水,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不喂腐烂变质饲料,准确把握投饲量。

[治疗方法]外用聚维酮碘等碘制剂全池泼洒;内服大黄、板蓝根、银翘、金银花、鱼腥草等天然抗病毒中草药,药物使用剂量参考使用说明书。对病蟹、死蟹挖深坑加石灰深埋。

2.弧菌病

[病原]弧菌。

[临床症状]腹部和附肢溃烂,组织内形成白斑(鳃部明显),病蟹身体瘦弱,活动能力减弱,趋光性差,在水的中下层缓慢游动,食量降低或停止摄食,往往大批死亡。在病蟹的血淋巴或体内,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检测到细菌。

[流行规律]主要危害河蟹幼体阶段,以蚤状幼体患病严重。

[预防方法]放养密度合理,操作小心,适时调节水质,养殖水体用二氧化氯、戊二醛等消毒。

[治疗方法]外用生石灰、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对养殖水体消毒。同时选择硫酸新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拌饲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考产品说明书。

3.黑鳃病

[病原]不明细菌。

[临床症状]病蟹鳃丝发黑或灰白色。鳃丝有的残缺不全,未端坏死,呼吸器官几近坏死,失去呼吸能力的河蟹,常趴在岸边或水草上。

[流行规律]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的夏秋季,主要危害成蟹。

[预防方法]池塘底泥控制在5-10厘米;在流行季节每15天用10-15克/立方米生石灰泼洒;定期加注新水,保持良好水质。

[治疗方法]外用生石灰、溴氯海因、戊二醛全池泼酒,消毒杀菌。内服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药物使用剂量参考使用说明书。

4.烂鳃病

|病原]弧菌、产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菌。

[临床症状]病蟹鳃丝变黑、腐烂、溃疡并有缺刻,解剖内脏可见肝异常。当饲养管理不善,水质、底质较差的情况下发病较多,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流行规律]全国各养殖地区都有发生。尤其当饲养不善、水质底质较差的情况下发病较多。

[预防方法]用生石灰、戊二醛等消毒剂全池均匀泼洒。

[治疗方法]外用二氧化氯、戊二醛、聚维酮碘等全池均匀泼洒。同时选用氟苯尼考粉、硫酸新霉素、根莲解毒散等拌饲投喂,剂量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5.甲壳溃疡病

[病原]能分解几丁质的细菌,如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螺菌、黄杆菌等。

[临床症状]步足末端损伤出现黑色溃疡,蔓延到步足各节及背甲,病蟹甲壳上有数目不等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呈微红褐色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随后,溃疡斑点扩大,互相连接成为形状不规则的大斑,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

[流行规律]主要对幼蟹、成蟹有危害。

[预防方法]操作小心,饲料营养平衡,避免重金属污染。用10-15克/立方米生石灰,保持良好水质,池底淤泥保持5-10厘米。

[治疗方法]外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全池泼洒。内服磺胺类、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等,拌饲投喂,剂量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6.肠炎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或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

[临床症状]病蟹摄食不振,行动迟缓,体表清白,打开腹盖,轻压肛门,可见黄色黏液流出。解剖后,发现肠胃发炎、无食,有较多的淡红色黏液。

[流行规律]主要发生在成蟹养殖中,一般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可达30%-50%。4-5月份是发病高峰期。

[预防方法]①严格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投饲原则投喂,投喂的饲料要新鲜、无毒变。饲料应投放在浅水滩处,隔天清除,保持池水清新。②用大蒜素拌饲投喂,连续3-5天。

[治疗方法]外用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细菌。内服氟苯尼考、硫酸新霉素、根莲解毒散等,拌饲投喂,剂量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7.水肿病

[病原]假单胞菌。

[临床症状]病蟹腹脐及鳃丝水肿以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池边,活动迟钝或不动,拒食,最终在池边浅水处死亡。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

[流行规律]发病率虽不高, 但受感染的蟹死亡率可达60%以上。夏、秋季为其主要流行季节。主要流行温度是24-28℃。

[预防方法]①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河蟹脱壳时,尽量减少人为惊扰,以免受伤。②夏季经常添加新水,并多投喂鲜活饲料,并保持一定的水草覆盖率。

[治疗方法]外用生石灰或溴氣海因或二氧化氯消毒水体。内服氟苯尼考或恩诺沙星,拌饲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考使用说明书。

8.腹水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

[临床症状]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病蟹行动迟缓,多数爬至岸边或水草上,不吃食,轻压腹部,病蟹口吐黄水,打开背甲时有大量腹水,肝脏发生严重病变,坏死、萎缩,呈淡黄色或灰白色;鳃丝缺损,呈灰褐色或黑色;折断步足时有大量水流出:肠内没有食物,有大量淡黄色黏液。

[流行规律]全国各养蟹地区均有发生,1龄幼蟹至成蟹均受害,在长江流城5-11月均有发生,以7-9月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治疗方法]外用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或戊二醛对水体消毒。内服盐酸多西环素、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拌饲投喂,剂量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9.河蟹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原]累枝虫、钟形虫、聚缩虫等。

[临床症状]寄生虫附着于河蟹体表、附肢关节及鳃部,体表附有一层绒状物,离开水面即不明显,手触有油腻感。病情严重时,蟹体似披上绒衣,色灰白,此时病蟹行动缓慢,反应迟钝,食欲减退,呼吸困难,蜕壳障碍。

[发病规律]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对蟹的幼体为害较大,影响发育,特别是影响蜕充而致死亡。4-9月发病,5-6月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水温18-35℃。

[预防方法]①保持合适的放养密度。 ②经常更换新水,勤改底,保持水质清洁,并投喂可口的饲料,促进蜕壳。③养殖水体用三氯异氰尿酸硫酸锌粉,全池遍洒。

[治疗方法]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戊二醛等全池泼洒,使用剂量参考产品说明书。定期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以上来源于“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经湖北省渔业科技超市授权发布。


来源: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编辑:殷明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