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鳝共育:“绿”“黄”互补 生态种养

六月中旬,正是黄鳝养殖投苗期,伟鸣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军不慌也不忙。“你看这一圈水沟,里面的黄鳝已经可以自我繁殖了。”清凉的空调房内,他操纵鼠标,室外的稻鳝共育基地尽收眼底。

张沟镇肖脑村,这片120亩的水田内,秧苗青葱,四周一圈围沟水草丰沛,是黄鳝生长的家园。2020年,合作社在省水科所、市科协的指导下,实施稻鳝共育综合种养模式。

稳住“一粒米”,养好“一条鱼”。“在不与粮争地的情况下,种出生态大米,养出高品质的仙桃黄鳝。”两年前,陈军向“新农人”进军。

按照不超过稻田面积的5%,他们挖出标准化围沟,种植水草,每亩投放50斤本地“大黄斑”优质鳝苗。“生存环境好,黄鳝才会留住不跑。”种下水稻后,基地不能喷一滴农药、撒一粒化肥。

如何灭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现场看到,田埂上,太阳能灭虫灯、诱捕器等生物防虫设施多达7种。灭杀的蚊虫,正好成为黄鳝的天然饵料。黄鳝也会“投桃报李”,在田间游动,为水稻生长疏松土壤。

好地出好米。11月初,金灿灿的稻子压弯了腰,亩产超过900斤。高出市场价的优质水稻,被大型企业、高校一次性订购;合作社培育的“一品稻鳝米”品牌,逐步打开市场,定制产品卖到了每斤20元。

好水育好鳝。在“广阔天地”游玩,吃蚊虫等饵料长大的黄鳝,体态匀称,色泽良好,每斤销售价可达80元。两到三年后,投放的黄鳝已经达到野生状态,自繁自长,后期不需要再投苗。

脚踏实地,科技助力。在基地上,省、市、镇三级共建“科技小院”,种养专家、学者及农学研究生常驻田边,不断优化种植模式,并制定种养规范。今年,合作社在扩大300亩基地的同时,带动农户发展稻鳝共育2300亩。

陈军的步伐不止于此。在稻鳝共育的基础上,他又尝试“稻鳝菇+瓜果”模式,利用水稻秸秆点菌种菇,菇床再作底肥种植西瓜、哈密瓜等,实现绿色循环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种养效益。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通讯员 胡纯波

责任编辑:张晓曼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