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专家田头授“茶经” 为红安当地茶叶发展把脉问诊

“茶树长势太弱,要追肥。”“剪枝方法不对,影响产量。”……

5月23日下午2点,红安县华家河镇秦塆村茶园里,2名专家正为当地茶叶发展把脉问诊,支招解难。

烈日当头,但丝毫没影响专家与当地茶农的火热交流,不一会,大家都汗流浃背。

深入茶园的是省农业农村厅的陈迪林与省农科院的郑鹏程一行。就在前一天,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收到秦塆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黎明的求助信,说村里茶叶产量低,销路不畅……

民生无小事。23日一早,受厅领导指派,2名专家风尘仆仆驱车近200公里赶到村里。

“你们来了,太好啦!”黎明是平安银行业务骨干,但对如何种茶、做茶、卖茶、发展茶叶旅游,并不擅长。

秦塆村位于大别山麓,是有名的革命老区,人多田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家家户户种茶,现有1500亩茶园,一年可产1.5万斤干茶、6万斤鲜茶。之前,茶叶销售渠道主要依靠来自大悟等周边地区的茶商收购。

近几年村民发现茶叶越来越难卖,价格也上不去。村民李海峰称,家里有80亩茶园,今年每斤鲜叶只能卖50-60元。

症结何在?专家边听介绍,边查看茶园,不时询问有关情况。原来,由于缺少技术指导,村里的茶树品种、种植技术都比较落后,茶叶品质与品相都是大路货。

郑鹏程说,我省标准茶园年亩产鲜叶400斤,而秦塆村只有40斤,太低了!

陈迪林说,村里茶叶无品牌、无加工、无龙头企业,只能卖鲜叶,收入低,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深入了解情况后,专家开出“药方”:近期,村集体抓紧成立合作社,培育市场主体;中期,利用夏秋茶制作红茶,丰富产品种类,提升茶资源利用率;长期,分期改造老茶园,提高产量与品质。

“秦塆村的问题有一定代表性,茶园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现场向厅领导请示同意后,2名专家宣布,由省农业农村厅与省农科院免费提供鄂茶1号茶苗和技术支持,首期将100亩老茶园改造成良种标准园,平均年收益可增加到8000元。一同成行的湖北农夫电商公司负责人表示,将免费帮助当地挖掘红色文化、打造茶品牌,培育电商人才,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好日子一定在后头!”有了专家把脉支招,工作队与村两委充满信心,村支书秦泽稳表示,今年就成立合作社,由村干部带头改造老茶园。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澍森

责任编辑:邵一玲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