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际最权威的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在线发表湖北洪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首席科学家严建兵教授带领团队的研究成果。该项目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团队联合科研攻关下,通过对关键基因KRN2的编辑改良,有望将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和8%左右。
严建兵介绍,该研究历经18年探索,最终确定该基因编辑可调控玉米穗行数,从而将玉米产量提高10%;水稻中,因具有同源基因,产量亦可实现增加8%。他认为,该项研究成果的确立使得我国对该基因编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有可能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作出贡献。
据悉,自去年成立以来,湖北洪山实验室聚焦生物育种领域,固定研究人员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重大项目。该实验室目前设首席科学家10名,其中院士7名;汇聚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95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覆盖主要农作物、园艺作物、畜禽和水产等核心物种领域。成立以来,该实验室先后组织多次重大项目论证会,讨论遴选了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类重大项目,涉及水稻、油菜、玉米、棉花、柑橘、蔬菜、生猪、淡水鱼等物种。
今夏,汉川市沉湖镇种粮户李克华计划在他的稻虾田里投放一批鸭子。湖北洪山实验室“稻—鸭—虾”种养体系重大项目将走出关键一步。“今天一早起了4900多斤虾子,卖了5.8万元!太谢谢您了!”5月21日上午,湖北洪山实验室“稻—鸭—虾 三不一精准”技术与效益研究及产业化项目首席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院长顾泽茂教授接到李克华的报喜电话。
该项目整合了“虾稻连作”和“稻鸭共作”两种模式,尝试构建“稻—鸭—虾”新的双水双绿种养体系,由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8家单位协同推进,实验室主任张启发院士带领团队与多家单位携手攻关。
李克华的300亩稻虾田正是该项目的研究试验田之一。顾泽茂介绍,“稻—鸭—虾 三不一精准”技术与效益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是指利用稻、鸭、虾三种农产品互作互利的特点,打造种养殖生态循环,形成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渔药和精准饵料的技术体系。
根据顾泽茂的理论模型,结合张启发院士团队研发的“华墨香”水稻品种,农户利用“稻—鸭—虾”种养模式,每亩稻田产值有望达到2.5万元。
湖北洪山实验室还培育出一批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包括“E两优156”“旱优79”“华油杂651”“中油811”等多个水稻、油菜新品种,在品种抗倒伏、高产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效。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记者汪峥 通讯员伍莺莺
责任编辑:邵一玲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