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这几种淡水鱼吗?原来他们都是国外引进来的!

一、罗非鱼

罗非鱼指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鱼类,这个属有100多个品种。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适应性强,为广盐性热带鱼类,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的淡水和沿海咸淡水水域。

由于罗非鱼生长快,产量高,对饵料要求低,耐低氧,适应性、抗病力强,繁殖快,苗种容易解决,已成为世界性的主要养殖鱼类,养殖地区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先后从境外引进了多个罗非鱼品种进行养殖,国内罗非鱼养殖发展迅速,年产量超过130万吨,在淡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先后从境外引进了莫桑比克罗非鱼、齐氏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加利亚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黄边罗非鱼、美丽罗非鱼7个种和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变异种)、奥尼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种)、福寿鱼(尼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种)3个杂交种。

尼罗罗非鱼是罗非鱼属体形最大的一种,养殖1年体重可达500克以上。尼罗罗非鱼又有苏丹、尼罗河下游、美国、吉富等品系。

在引进的罗非鱼中,经过多年的推广养殖,莫桑比克罗非鱼因过度繁殖、个体小、生长慢、体色黑而逐渐被淘汰。

我国主要养殖的罗非鱼种类有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以及杂交种奥尼鱼和福寿鱼等。

二、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鲇。属鲇形目、科鱼类。1984年自美国引进后在全国推广。

斑点叉尾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适温范围为0~38℃,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自然越冬,生长温度为5~36℃,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

在溶解氧含量2.5毫克/升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解氧含量低于0.8毫克/升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pH值范围为6.5~8.9,适应盐度为0.2~8.5。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斑点叉尾能摄食投喂的配合饲料,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和全价浮性饲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情况下,3龄鱼也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1000克以上。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1年体长可达18~20厘米,第2年26~35厘米,第3年35~45厘米,第4年45~60厘米,第5年可达60~70厘米。

斑点叉尾第1次性成熟后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

三、大口黑鲈

大口黑鲈又名美洲大口鲈、加州鲈鱼。

属鲈形目,棘臀鲈科,黑鲈属。我国台湾省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攻克了这种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广东等地于1983年相继养殖成功。

繁殖的鱼苗引种推广到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地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大口黑鲈肉质坚实,味道鲜美,骨刺少,营养价值高。加上易暂养及运输,可活体上市,因此十分畅销,也受到游钓者的喜爱,这对发展钓渔业及旅游业很有帮助。

大口黑鲈抗病力强,成长快,易起捕,适宜在网箱中高密度养殖,养殖经济效益显著。

大口黑鲈属温水性鱼类,在2~34℃均能生存,最适生长温度为12~30℃。

10℃以上开始摄食,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28℃摄食量相对减少,生长也较慢,30℃时仍能摄食,20~25℃时食欲最佳。

我国大部分地区可在室外自然越冬。

大口黑鲈对水中溶解氧要求较高,含量最好在4毫克/升以上,当溶解氧含量在2毫克/升以下时,会出现浮头或死鱼现象,养殖期间应采用流水或其他方法增氧。

大口黑鲈以视觉摄食为主,养殖水深维持在1米以上,以淡绿色水色较好,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大口黑鲈是一种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人工饲养可投喂新鲜的切碎的小杂鱼,也可投喂家鱼等鱼种。

大口黑鲈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养至年底,能长到0.5~0.6千克达到上市规格。经1年饲养,体重达0.6~0.8千克。

最大的养殖个体重可达9.7千克。食用鱼养殖周期以1~2年、体重0.5~1.25千克较为合适。

四、短盖巨脂鲤

淡水白鲳是短盖巨脂鲤的俗称,因体形似海水鲳鱼而得名。属脂鲤目,脂鲤科,巨脂鲤属。

淡水白鲳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属热带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易养殖、骨刺少等优点,幼鱼阶段还可作为观赏鱼。

淡水白鲳于1982年引入台湾省,1985年从台湾移植大陆,已在全国推广饲养。

淡水白鲳为杂食性鱼类,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投喂生麸、豆饼和配合饲料。淡水白鲳不耐低温,适温范围为12~35℃,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2~30℃。

淡水白鲳个体较大,生长迅速,最大个体可达20千克,饲养1年体重可达1000克以上。

在珠江流域,当年孵化的鱼苗,饲养到年底可长到500克以上的上市规格,最大的可达1000克,第2年可长到2000克左右。

在长江流域,当年4月下旬~5月上旬人工繁殖的淡水白鲳鱼苗育成夏花(鱼苗经18~22天培养,养成3厘米左右的稚鱼,此时正值夏季,故通称夏花)后,饲养4个月以上,尾重达250克,也达到了食用鱼规格。

淡水白鲳的群体生长较均匀,个体差异小,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相互残杀,但鱼种在饥饿的情况下会相互咬伤,有的因尾鳍被吃掉而死亡。

所以,一方面在饲养过程中要保证饲料充足,另一方面最好采用与其他鱼类混养的方式养成。

五、虹鳟

虹鳟属鲑科、鳟鱼属。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山麓溪流中,1974年移养池塘,已遍布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东部和非洲南部等地区约2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性养殖品种。

我国养殖的虹鳟最早是1959年4月自朝鲜引进的。

虹鳟是底层冷水性鱼类,生长的水温范围为2~25℃,最适温度10~18℃,在流量大、氧气充分的水中可忍受到30℃。

虹鳟属肉食性鱼类,主食鱼类、底栖动物,亦食植物碎屑和种子。1龄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如毛翅目、鞘翅目、蜻蜓目、枝角类、甲壳类等水生昆虫)及两栖类、小型杂鱼为食;2龄以上以摄食鱼类为主。

虹鳟也食动物、植物混合饲料(如碎鱼肉、动物肝、蚕蛹、鱼粉、糠虾和米糠、麦麸、豆饼、青菜、榆树叶等),摄食量与水温有关,北方地区7~10月摄食最旺。溶解氧含量10毫克/升以上食欲最盛,5毫克/升以下则食欲缺乏。

冬季亦能摄食生长。


文章来源:水产研究社

责任编辑:张晓曼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