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虾的抗应激管理

在对虾养户的日常里,提及抗应激时,总以Vc为首选。联合用药抗应激已成了当前养虾最普遍的现象。毕竟一种vc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要配伍其他品种去扩大作用的范围才满足养虾的需要。因此,抗应激的管理在对虾养殖的过程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养虾最不愿意碰到的事情,莫过于气候突变。易理解的是:天要下雨,娘要出嫁。虽然养户阻止不了这些特别时刻,但应用抗应激药物的及时性决定虾色的变化速度。"雨前丶雨中丶雨后“应用抗应激的药物已成为养户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如果虾塘里的对虾吃料不正常(约4小时以上才清罾,这里指冬棚水温22℃~25℃时),已暗示虾塘里已有“情况"。当发现虾色有所变化时,就有必要做抗应激和消毒或驱杀纤毛虫的动作。也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虾质情况,可根据虾质的变化调控水质及调整投喂量或根据近三天的气候变化提前作出调整投喂量。

养虾过程中由于过度投喂才长得快。事实上对虾的长速要从过度投喂中体现出来,本身这种模式就存在风险。有养户认为养虾就是从有限的时间内做一些有益于对虾的事。简单来说:对虾只要不应激,就有安全感。为了给对虾创造“和谐共生”的养殖环境,一方面不能单一使用大量的药物或微生物制剂;另一方面不能大量换水。通常在用量过大后的反应往往造成对虾的强烈应激。对虾的体内调节机制就好比汽车的胎压。既要保持胎面与地面的应有接触面,又要保障行车安全。由于养虾的应激问题多因养殖环境变化过大导致的,因此抗应激的措施变得十分关键。在养虾的前期预防pH值过高,在养虾的后期预防亚盐过高是有一定根据(实际上是预防应激)。pH值、亚盐的变化剧然的话(指短时间内变动过大),往往给养虾带来危害性。虽然对虾体内有一套调节机制,但在短时间“被迫转变”其体内机制,往往造成对虾的相关部位受损……在发现对虾消瘦时,除了其体表无光泽外,还有摄食量减少,活动力减弱,轻则生长缓慢,重则死亡(这里也指不明原因偷死,也有养户认为这是对虾的"怪病”)。过去由于养虾的环境污染问题不突出,养虾的水体好转时间快(指水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如今养虾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普遍,特别是亚硝酸盐过高时,会给养户造成极大损失。有养户认为当发现亚硝酸盐过高时可进行一些内服:及时拌喂高浓度的vc,以还原解除亚硝酸盐对其血液的影响和毒性。对虾对于气候变化(如大风大雨、雨后天晴)特别敏感。当明显的应激源出现时,就是考验对虾本身的综合抗应激能力。越生长快的对虾,如具备了综合抗应激能力,就会减轻恶化环境对其身体的冲击,这好比某短跑的运动员,如具备了综合爆发力,就会提升竞技水平。平时养户用抗应激药物旨在预防由应激源引起的应激综合症。养户只有做到科学的规范用药才尽量避免发生药害。

抗应激的管理,一直备受养户的关注。有时候抗应激也得分阶段。由于养殖初期,虾塘生物量少,有机质不多,溶氧充足,对虾常处于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抗应激的措施也相对减少;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虾塘有机质增多,由于分解有机质不彻底,易产生毒害的产物(如亚硝酸盐大于0.3等),易造成对虾体质变差,易诱发虾病,严重的话大量偷死。于是抗应激的措施变得频繁(多次抗应激措施来辅助对虾对抗毒害产物)。波动大的水色(如水的颜色变化大)适合勤抗应激。有养户认为虾塘浊水不用抗应激(因波动不大),相对要利用好氧菌与厌氧菌的协同作用加快有机质的分解,以改善生态。长时间不对对虾进行抗应激的塘口(如有水色突变丶水温突变等),就增加了对虾发病的发生率。对虾进行抗应激措施后予养户带来稳定的养殖状态。虽然某些养户用了抗应激的药物,却仍未解除应激。事实上,某些塘口用了就解除应激了,相对有些塘口却不能及时解除。这与对虾应激的性质不一,也与抗应激的用药不一。

预防性的抗应激药物,可称为应激预防剂。当选择应激预防剂后,就注定走预防应激的路。有时候养户不管什么性质的应激,只要用了vc就能缓解应激……一旦随意用在过浓过肥的虾塘,应激往往会"变本加厉"。为了不吃哑巴亏,视水质状态而用就是最安全的。虽然有些养户习惯用vc并取得养虾成功,但也有因用vc几次后就宣告养虾失败。或者理解了抗应激的作用机理后,该在什么情况用好vc才是合理的。抗应激的管理只停留在对虾的体外,已让养户不知不觉有点“偏爱”了,事实上,对虾的体内更需要调节因应激引起的紊乱或异常。起安定镇静作用的药物(如牛磺酸),可以降低对虾对应激的反应性。至于调节对虾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元素(如微量元素),就是针对对虾应激导致的代谢异常。更深层的就以抗氧化的药物(如虾青素),重在调节应激导致的虾体“基团”的紊乱。   一直以来,看到养虾成功的养户像是有一股神力一样。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看到养虾的榜样,不如正视自身养虾的困惑。当养户创造一个适宜对虾生活和生长的环境时,相信就会减少应激源的发生率。所谓制定科学养虾的方案(包括各种优质的资源),最终还是离不开提高对虾体质和抗应激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实现对虾的健康生长。


文章来源:水产热点

责任编辑:张晓曼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