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些都是我们合作社流转的土地,一共4000多亩,其他地方还有1000多亩。”
1月20日,在浠水县某水稻专业合作社三层办公楼楼顶,潘新星手指的方向是一大片田野,田野从柏杨山脚下铺陈开去,望不到尽头。
潘新星今年36岁,是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导师,年薪约50万元人民币。
2020年3月,他辞去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大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回乡接替意外故去的父亲,担任合作社新任理事长。
接续父亲未竟事业
“在我心中,父亲潘自金是一个传奇人物。在国外11年,我每年春节都回老家陪父母过年。”潘新星说。
潘自金,小学文化程度,曾担任村支书、国有农业企业厂长,创立米厂。他发起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5500余亩,托管土地2.3万余亩,带动6个乡镇7000余农户,成为浠水县最大的水稻专业合作社。2016年12月,该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17年12月,潘自金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潘新星回家过年后被阻隔在家,无法如期返回爱尔兰。
当年3月的一天,57岁的潘自金开着铲车运送肥料到农田,不幸遭遇道路塌方,倒在了田间地头。
“是回到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大学继续从事教学研究,还是留下来经营合作社?”父亲的意外故去,让潘新星不得不面临这样的人生选择。
他思忖再三,决定辞掉国外工作,接续父亲未竟的事业。
“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父亲成立合作社的初衷。作为长子,我有责任替父亲挑起这副担子,况且我的专业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潘新星说。
扩产增效年销售额破亿元
1月20日上午10时许,合作社米粑加工车间米香弥漫,60岁的脱贫户李春红正忙着将米粑摆上晾架。她介绍:“一天能挣100多元,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
“春节临近,米粑供不应求,日卖5000多斤。”潘新星说,合作社为脱贫户提供58个固定岗位,农忙时每天有200多人。
潘新星一边用普通话介绍情况,一边用浠水方言与乡亲们寒暄,有时用英语与国外友人电话交流,3个“频道”切换,丝毫没有违和感。
合作社原有一个大米生产车间和一个米粑加工车间。接任理事长后,潘新星投入100多万元对大米生产车间进行改造升级,整米率大幅提升;增加一条米粑生产线,使米粑产能翻番;新建一个米粉加工厂。
目前,合作社系列农产品进入黄冈各大商超。2021年,该合作社销售额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
轻点鼠标管理农田
在合作社办公楼一楼,有一个调度中心。潘新星打开电子大屏,从田间地头到农产品加工车间,30多个实时画面出现在大屏上。
2021年,合作社联合种植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全县200多台套农机设备装上北斗定位系统。“从大屏上,可以看到每台农机的所在位置、工作状态等,便于就近调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潘新星介绍,合作社已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智慧农业试点。针对丘陵地区田块分散的特点,建立了一套智慧农田管理系统。“我们将每块田的水文、土壤、气候等信息录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和建模,转化为可识别的指令。轻点鼠标,就能对农作物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本月初,投资100余万元新建的手机APP一键控温冷库竣工。潘新星打算再投180万元,建设一个自动化双季育秧工厂。他说:“在父亲手上,合作社修建10公里的田间水泥公路,乡亲们实现了‘开着小汽车去种田’的梦想。我要发挥专业特长,让乡亲们坐在家里,用电脑就能把田种好。”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通讯员 方俊 李梦瑶
责任编辑:黄俐琦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