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为真菌性病害,江汉平原属易发区,该病是导致小麦产量不高不稳品质偏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赤霉病是一种气候性病害。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多年对其研究结果表明,因该病菌寄主广,并与各时段气象条件关联,从上年入秋至次年3月的温湿状况,是影响菌源量的重要因素,若麦区9-11月各月降水明显偏多,其中有1月降水量超过100.0mm(2020年10月降水量为152.8mm, 较常年同期偏多9成),3月平均气温偏高时(预计今年3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降水增多,其子囊孢子会大量繁衍,易导致赤霉病较重发生。
子囊孢子以花药为媒介,侵入穗部,在小麦最易感病期,抽穗开花至齐穗后20天,若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上,连阴雨达3-5天,相对湿度达85%,赤霉病就会发生并蔓延。今年小麦抽穗期较往年提前,导致赤霉病初侵染穗部发病提前,今年初次稳定通过12℃的时间为3月21-22日。自3月25日以来,日平均气温已达15℃以上,已有充足的菌源量,导致未来小麦发病期与蔓延期的降水偏多。在4月上旬阴雨天气时,虽气温偏低,但4月中下旬气温都接近往年,因此,预计今年属偏重发生的气象条件。
针对上述预报,该站提出了以下农业气象建议:1、深清“三沟”,以利于排除地表水、浅层水、降低地下水,达到“雨住田干”,降低田间湿度,控制赤霉病孢子萌发。2、认真搞好“一喷三防”,并参考荆州市农业部门建议,切实抓好穗期施药防病保穗工作。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施第一次药,隔7天后抢晴施第二次药。药剂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或40%咪鲜胺铜盐悬浮剂等喷雾防治,此还可兼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等后期叶部病害。3、建议以后推广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小麦、食用菌、棉花”间套生态立体种植优化模式科研成果。这既可增加田间通风透光能力,降低田间湿度;又可利用不同真菌种群孢子互为抑制的生物学特性,减轻赤霉病危害。
文章作者: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 刘凯文 邓艳君 殷媛
责任编辑:邱蕾
编审:王凯 许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