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北省水稻生产工作指导意见

2021年是中国建党100周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推进湖北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稳定全省粮食生产基本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全省水稻生产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力聚焦“保供、提质、绿色”三大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深度参与“粮食稳产增产五大行动”,通过稳粮与增效统筹兼顾、科技支撑与主体培育双向并重、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齐头并进,持续推动品种、品质、品牌迭代升级和全域标准化生产,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一、持续推进结构调整,优化释放产能潜力

坚持底线思维,立足水土资源匹配性和区域生产实际,统筹谋划全年水稻生产工作,确保全年水稻产能基本稳定,特色布局更趋优化。

(一)稳定保障水稻产能。引导适宜地区适度恢复发展双季稻、扩大再生稻,稳定优质中稻或一季晚稻面积。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保障全年水稻生产面积稳定。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紧盯关键农时和重点环节,密切加强监测预警和技术指导,积极推进科学生产和防灾减灾,努力实现全年水稻生产稳面积、稳总产的目标。

(二)巩固提升既有优势。持续推进1800万亩优质水稻核心区建设,深入开展特色优质水稻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靶向提升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产能;稳步推进1200万亩水稻高产区建设,进一步挖掘释放产量潜力,逐步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能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二、持续推进协同攻关,强化技术精准服务

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发推广力度,组织科研院所、推广部门、新型主体开展“三个一批” 协同攻关,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痛点难题。

(三)验证一批优质专用品种。靶向筛选和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兼抗绿色品种)、资源节约型(节水品种、节肥品种、耐旱品种、耐涝品种)和品质优良型(部二级标准及以上)高产优质广适多抗水稻品种,引导恢复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风味品质好、市场有需求的传统特色品种。

(四)示范一批节本降耗技术。因地制宜开展水稻精量穴直播、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再生稻机收减损、优质稻绿色综合防控、特色功能水稻规范栽培等适用技术的本土化试点,建立一批示范样板,引导水稻生产技术创新升级。

(五)熟化一批绿色高效模式。深度参与院士专家科技服务“515”行动(协同推广)、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行动,细化、优化、简化和熟化稻粮统筹、稻经轮作、稻渔共生、稻禽协同4类“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程,精准开展协同推广和跟踪服务,助推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经济效益高值化、生态效益绿色化。

三、持续推进业态融合,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坚持发展导向,充分发挥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推进“资源—技术—产品—产业”高效融合,发挥主体“连接产业链上下游、带动两端(生产端、消费端)发展壮大”的扁担效应,提升质量与效益。

(六)融活资源要素。围绕“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定位,跨界配置水稻与工商、文旅等要素高位嫁接,引导建设并推介一批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稻田产业综合体”,促进农牧渔“内向”融合、产加销“纵向”融合、农文旅“横向”融合和多元主体利益“外向”融合。

(七)强化“三链同构”。持续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新型主体开展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管代防、代收代储、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加速完善功能化产业链条建设,瞄准市场消费需求,延固品种繁育、产品研发、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产业链条;探索开展多元化链接机制建设,引导构建多主体参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产品多元复合、产出功能互补、产业配套协作的格局。

四、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导向,构建完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地方特色品牌”模式,提升湖北特色“米袋子”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八)擦亮区域稻米品牌招牌。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开展优质特色稻米品鉴宣传推介活动。在加快区域共建共享基础上,培育和发挥“洪湖再生稻”“潜江虾稻”“石首鸭蛙稻”等区域稻米品牌优势,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品牌整体优化。

(九)挖掘知名稻米品牌内涵。支持“国宝”“康宏”“庄品健”等省级知名稻米企业,在全力抢占国内市场份额基础上,打好绿色有机牌、功能特色牌和稻作文化牌,多维度提升品牌潜在价值。

(十)重拾特色稻米品牌底蕴。试点推行“按图索稻”订单生产模式,通过产地产品认证、体验式消费等方式,打造“网红经济”,唤醒一批“谷城贡米”“竹溪贡米”“郧阳胭脂稻”等特色突出、底蕴深厚的“非主流”特色稻米品牌。

五、持续加强跟踪服务,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精准导向,定向服务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引导小农户深度参与水稻产业化进程,巩固拓展产业帮扶成果。

(十一)提升生产发展水平。积极服务国家级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以优质化品种为基础、以机械化生产为载体、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引导建设一批生产全程机械化、水肥药管理精准化、产业链智能化的高质量水稻生产基地,带动区域水稻生产水平稳定提升。

(十二)增强主体带动能力。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参与主体多的融合模式,引导示范作用强、带动能力好的稻米加工主体下沉产能,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促进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品牌共创,实现抱团发展。

(十三)办好展示交流活动。适时分类举办多场水稻绿色高质量发展观摩研讨活动,重点面向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推动关键成熟模式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文章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果小妹

(作者:湖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