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想留在这里把她建设得更好。”在黄陂区罗汉街水口村村头,四川彝族小伙沙宁蒗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满含深情。作为硚口区一名选调生,24岁的小伙子一参加工作就直奔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驻村工作3个多月,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武汉这座城市。
今年24岁的沙宁蒗是四川彝族人,老家地处盐边县贫困山区,2020年6月,沙宁蒗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本可以选择回家乡工作的他,在反复抉择后考取了武汉市硚口区的选调生,去年11月被派往黄陂区罗汉街水口村参与驻村扶贫工作。沙宁蒗老家在边远山区贫困县,去年家门口才通上水泥路。从小成长在农村,如今工作也下了基层,小伙沙宁蒗直言“自己对农村生活并不陌生,很快就适应了驻村扶贫的工作与生活”。
初到罗汉街水口村,沙宁蒗碰上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语言不通。村民讲的话听得半懂不懂,和村民交流起来也有些尴尬。驻村工作队书记祝文华看到了小伙的困境,每天走街串巷便捎上他,“多听、多悟,慢慢也就会了。先要听懂老百姓的希望诉求,我们才好开展工作。”
沙宁蒗将书记的话记到了心里,吃住在村里的他,便趁着空闲时间到处串门,把村里贫困户都走了遍,和他们拉家长里短,与贫困户熟悉之后,他们家中的情况也都熟稔于心。
最让沙宁蒗揪心的是一对相依为命母子的情况。村中92岁的老婆婆年事已高,听力不好,行动不便;而儿子则是没有自理能力的精神残障人士。几次入户走访交流,沙宁蒗发现,婆婆脸上总挂着泪痕。听其他村民介绍,他才知道,儿子未来的着落,成了婆婆的一块心病。
“婆婆,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呀”“如果有什么需要,您随时和我们说”……沙宁蒗每周都会来到婆婆家,有时一周就去四五趟,拉着老人的手,陪婆婆说说笑笑,拉拉家常。虽然婆婆耳朵不好,有时候听不清,但有人陪着她,听她说说话,她就格外开心,脸上也多了几分笑容。渐渐地,沙宁蒗听懂了婆婆年轻时候的故事,也慢慢听懂了黄陂话。
1月份时,婆婆不小心摔了一跤。身体上的病痛,让她对未来十分悲观。得知消息后,沙宁蒗立马赶去婆婆家中,为婆婆送去膏药,耐心宽慰老人,婆婆也慢慢敞开了心扉。冬季上门走访时,沙宁蒗也会捎上棉袄等慰问物资。他发现走访户老人的双手冻得通红,就马上脱掉自己的手套给老人戴上,叮嘱他们一定要注意保暖,反复强调冬季取暖安全。
从去年11月开始驻村扶贫,饮食不惯、住宿不便、语言不通……这些都让沙宁蒗深刻体会到了基层扶贫工作的繁重。家人和朋友时常担心他一个人在离家千里的农村受苦,但沙宁蒗总是笑着说,一想到村民脸上的笑容,就觉得什么困难都不是困难。
在武汉多年的求学经历,让沙宁蒗爱上了这座城市。“疫情期间,我很牵挂武汉,想为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于是毕业后我选择留在武汉,建设自己的第二家乡。”在他看来,村里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将是新的挑战,“是脱离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更是未来人生道路最宝贵的财富。”
图文来源:极目新闻记者王荣海 摄影极目新闻记者邹斌 通讯员赵康 实习生陈肖依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