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快点干,春节前让乡亲们走上新水泥路!”严冬的午后,当了近二十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兰仲辉,正大声吆喝着,指挥挖机拓宽路基。眼前的白洋林村,与六年前被贫困笼罩的小山村有了天壤之别。
1月14日中午,驱车从石首市城区出发,经过一个小时车程才抵达桃花山镇,又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10多公里,才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
刚下车,气派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吸引了目光。清一色的徽派建筑,占地近千平方米。办事大厅、电商中心、村卫生室、五保户周转公寓、游客接待中心、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
6年前,这里还是破败的小学教学楼,村干部们挤在一栋危楼里办公。那年冬天,扶贫工作队邀请省里的果树专家到村里办培训班,几十户果农在一间四面透风的小教室听课,冻得直哆嗦。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兰仲辉记忆犹新。“每年向上巴望着,只想弄点经费,发了村干部的工资就完事。”
2015年,省供销社扶贫工作队进驻,变化悄然发生。队长邓斌说,他们重点打造的五大扶贫产业,重点发展土鸡、湘莲、小龙虾、李子、杏子等。2020年底,通过发展产业,白洋林村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0万元。
走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不远,3组的贫困户朱春珍热情地邀请大家到她家坐一坐。
堂屋里,炉火烧得正旺。晾衣杆上挂着晒得油汪汪的腊肉,桌子上堆满了年货,房子被收拾得一尘不染。
满脸笑容朱春珍,五年前却整日以泪洗面。2015年至2016年,老伴、儿媳先后因病去世,伤心过度的儿子一蹶不振。孙子也被查出患上严重的肾病,早已一贫如洗的家里根本拿不出钱治病。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邓斌暗下决心。
随后,邓斌和兰仲辉商量,兵分两路。一路申请危房改造资金,将朱春珍的老房子整修;一路通过扶贫工作队,帮助朱春珍的孙子找专家治病。
2017年底,朱春珍一家住进新房子。朱春珍的孙子病情逐步好转,医保兜底,个人自费部分只花了不到5000元。在工作队操持下,给孙子找到了一份司机的工作,每月工资4000多元。
朱春珍积极加入村里的扶贫产业。她养殖了8亩稻虾,喂养了100多只土鸡,种植了几十棵皱皮柑、油茶和李子树。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土鸡、李子销售火爆,甚至吸引了湖南岳阳等地的客户前来采购。靠着养虾、卖土鸡和水果的收入,朱春珍今年在家就赚了1万多元。2020年,朱春珍一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5年的1788元,增长到了16160元。脱贫后的朱春珍变了,整天乐呵呵的,逢人便夸工作队好。
省供销社扶贫工作队进驻白洋林村5年来,整合各类资金近2000万元,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发展扶贫主导产业,白洋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2017年底整村出列,全村62户185人全部按期脱贫。2020年,白洋林村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5万元,是2015年建档立卡时的7倍。
落日的余晖透过重重叠叠的竹叶洒落下来,把朱春珍的新楼房装扮得格外美。“一定要把家里养得最肥的土鸡送给扶贫工作队员尝尝。”朱春珍笑着说。
图文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龙称 通讯员杨琼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