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明确了!全民免费接种疫苗 个人一分钱不用掏

1月9日上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发布会,介绍近期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有关情况。

个人不承担新冠疫苗成本和接种费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表示,附条件上市以后疫苗免费接种是在居民知情、自愿情况下,企业按议定的价格提供疫苗的费用,加上我们接种服务等全部的费用,将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居民个人不负担费用。通过主要动用医保基金滚存结余和财政资金共同承担新冠疫苗及接种的费用,不影响当期医保基金的收支,也不会影响大家的看病就医的待遇。

从长远看,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疫苗有利于快速建立免疫屏障,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医保基金长期可持续的运行。

已接种900多万剂次 符合条件的群众实现“应接尽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曾益新表示,12月15日以来,我国正式开展重点人群的接种工作,迄今为止全国重点人群接种量已近750万剂次,加上之前针对高风险人群接种的160余万剂次,我国已累计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900多万剂次。

曾益新表示,900多万剂次的接种,再次证明我国新冠病毒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随着新冠病毒疫苗附条件上市,特别是随着生产供应保障能力逐步提升,我国将全面有序地推进高传播人群、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的接种工作,并实施全民免费接种。通过有序开展接种,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从而构建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病毒在国内的传播。

新冠疫苗接种要确保安全第一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负责人崔钢介绍,各地已把新冠疫苗接种安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前在每个接种点都准备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医疗救治人员,包括急救设备、药品等。尽管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要第一时间能够及时识别、快速处置。

新冠疫苗接种严重不良反应为百万分之一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疫苗的不良反应出现是它的一个特性。目前国外也在接种新冠疫苗,也有不良反应的报告,也有偶发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其实这是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正常现象。

关于我国的疫苗不良反应,根据监测结果,现在报告上来的疑似不良反应,80%是一般不良反应,其中有10万分之6是异常反应,在异常反应中大多数都是过敏性皮疹,当然也有其他的过敏反应,包括血管性水肿等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大概是百万分之一。

研究证明:现有疫苗对突变毒株有效

据介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一开始就设立了专门课题组来研究、监测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

在英国病毒出现了新的变异,是S蛋白第501号氨基酸发生的变异,这个变异刚好处于关键位置,就是S蛋白的RBD区域,这个区域是病毒跟人体细胞受体结合的关键部位,所以这个突变受到高度关注。曾益新说,我国两个研究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中山大学病毒研究所)对我国1月份、2月份、3月份、4月份、5月份、6月份国内出现的病毒,与这次英国的突变株进行对比,发现新冠疫苗免疫猴子和免疫人体产生的抗体,对境内早期的病毒毒株和英国的突变病毒毒株,能够同样进行中和。据介绍,上述两个研究已经向杂志投稿,正在等待发表。

曾益新强调,目前看来,这个病毒的突变不会影响疫苗的保护力,这一点非常明确。

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曾益新表示,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但近期河北出现的疫情状况表明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艰巨繁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巨大。

春节即将到来,境外回国人员增多,境内人员流动性增大,进口冷链食品和货物物流增加,将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风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措施,坚决守住冬春季节疫情防线。

同时他还提到,要引导错峰出行和线上消费,优化和错峰安排学校寒假放假、春季开学的时间,倡导在工作地过年,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严控交通客流,提高人员通行的效率,对会议活动、景区参观旅游等各种公共场所都要严格遵守各地的相关规定以及对人员控制的要求。

接种新冠疫苗要注意这些事项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受种者去接种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健康状况如实告知接种医生,这样接种医生会有个判断,比如有没有什么疾病,是不是正处于疾病的发生期,过去有没有什么过敏史等等情况,要向接种医生如实报告。

接种之后,在现场留观30分钟。主要目的,一是一旦出现严重的过敏性反应,在现场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因为这些严重的不良反应,90%出现在30分钟之内,所以要进行留观。二是,在现场有些由于紧张及其他的心理性因素,出现心因性反应,大多数也是在30分钟之内出现,如果过早离开,可能发生意外伤害。假如30分钟已经观察,怀疑自己有什么问题或者身体不适,我们也建议去医院及时就医。    

文章来源:国家卫健委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