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赋能“荆楚味”——“农”头产品如何打造“龙头”

编者按

“农字头”产品的生产加工,上连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下连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是撬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2019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3万亿元,同比增长7%;今年前8个月,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105.3亿元,同比增长37.8%。在为成绩点赞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享有“鱼米之乡”美誉、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湖北,资源禀赋优势还未充分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有诸多短板与不足:缺乏大品牌、大龙头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产业链不长不粗不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未有效破解。

如何让“长江水、湖北粮、荆楚味”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笑傲市场?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企业、市场、田野、科研院所,围绕科技、资金、人才、渠道等农业产业链关键要素,探现象、查不足、析原因、问对策,以推动农业大省进一步强起来。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这组报道,敬请关注。

产业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微笑曲线”,就附加值而言,产业链中的研发、生产、营销环节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形态,越往两端,“含金量”越高。

湖北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水稻、油菜籽、淡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但“量的满足”导致我省农业多停留于“微笑曲线”底部,与先进省份相比,农产品“大路货”居多,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延伸不够,导致市场竞争乏力。

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科技是关键。

直面差距,奋力追赶,用科技赋能农业,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才会让荆楚农产品更有“钱途”。

尴尬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变现

“湖北也产猕猴桃?”

在去年底举行的第17届中国农交会上,面对湖北展台摆出的猕猴桃新品种,不少外地客商露出一脸疑惑。

这尴尬的一幕,久久地印在大冶市金牛铭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泳生的脑海里。合作社2013年开始发展有机猕猴桃基地,产品被评为湖北名牌。原本信心满满地来参展,不料市场知晓度并不高。

湖北是世界猕猴桃原产地之一,是我国人工栽培猕猴桃最早、科技实力最强的省份。上世纪80年代,湖北与四川、陕西、河南一同得到国家重点支持,建设全国四大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令人遗憾的是,市场潮起潮落中,湖北猕猴桃产业优势渐失,种植面积和产量仅列全国第九位,陕西、四川、河南则遥遥领先。

“新品种与加工技术研发不够,导致产业后劲乏力,才会慢慢被别人赶超。”省农科院果茶所所长秦仲麒惋惜地说。

据悉,四川都江堰经过20多年发展,研发出饼干、果粉、保健胶囊等猕猴桃深加工产品,产品占据全国半壁江山。陕西打造了眉县猕猴桃区域公共品牌,科研机构深耕多年,开发了甜度、软硬不同的猕猴桃品种,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这种“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变现”“起大早赶晚集”的尴尬,猕猴桃产业并非孤例。因机采机收农机不过关,油菜、茶叶、柑橘等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因没有突破高产关,艾草产业拉动农民增收幅度有限;小麦条锈病、水稻稻飞虱等病虫害长期困扰着粮食生产;即使是发展较快的小龙虾产业,也存在种质资源退化的隐忧。

产业提质增效,急盼科技助力。湖北胡坪农业科技公司是湖北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开发葛根衍生品,公司只能粗加工成葛根干、葛根粉、葛粉豆腐等初级产品,而国内外先进企业通过分子提纯、生物工程等技术已经研发出系列医药保健品,高下立见。

业内人士介绍,由于深加工起步较晚,湖北葛根粉大多作为原材料出口日本、韩国,经过境外深加工后再转销到国内。

湖北是科教大省,农业科研优势明显,仅省以上科研机构有68家,涉农两院院士11人,农业科技人员达5000多名。在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的路上,我省突破了一些“卡脖子”技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过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去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9.5%,虽然比全国平均值59.2%略高,但与全国最高水平68%差距不小。

“对比中,我省农业科技呈现少量领跑、多数并行和跟跑,农业生产科研较强、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偏弱的基本格局。”省农科院副院长游艾青称,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已经进入活跃期,做强农业产业链,科技一定要跟上节拍。

差距:如何“吃干榨尽”农产品

如何借助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动力转换?湖北一直在求索,在行动。

2012年,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

2013年,省政府出台“科技十条”,在全国率先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鼓励科技人员创业,扩大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中的分配比例。

去年9月,我省实施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农业产业“515”行动,由张启发、桂建芳、傅廷栋、陈焕春、邓秀新5位院士领衔,牵头组建15个科技团队,对接联系15个重点县市,围绕水稻、玉米、艾草、油菜、渔业、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

“千年药都”蕲春,利用定向提纯技术和远红外纳米技术,研发出艾灸贴、牙膏等400多个产品,为发展“蕲艾”大产业打下基础。良品铺子联合华农、湖工等院校,借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让莲藕、土豆等荆楚农产品通过包装、组合、口味等“七十二变”,实现市场和消费者细分,身价倍增,去年销售额达77亿元。

“尽管如此,不能满足自己与自己比,要保持清醒头脑,对标先进省份,奋力追赶。”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纵观国内,山东、河南、广东、江苏等省份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实力、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农产品品牌效应等方面均优于湖北。以江苏为例,去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有13家,22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上,我省整体收入不足山东一半。

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只是表象,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才是根本。向先进学习,把“真经”取来。去年,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组成调研组先后赴广东、江苏、江西、贵州考察学习,感受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冲击力”——

一棵牛蒡,江苏人30年坚持不懈,采取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提取技术,开发出十几个系列产品;

一颗大蒜,不满足于卖原料,研究加工成脱水蒜片、蒜粉、蒜粒、黑蒜等产品,出口东南亚和欧美;

一块豆腐乳,200年历史的“老字号”扬州三和四美酱菜公司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通过科技创新,建成全国首条全自动豆腐乳成坯生产线;

一瓶辣椒酱,贵州“老干妈”投入700万元定制一套运营大数据监管平台,依据大数据全球采购与产品研发,企业节约成本15%至20%,新产品研发一个成功一个,2019年销售额50亿元,纳税6.36亿元。

……

长久盯牢一种产品类型,持续进行产品研发,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吃干榨尽其价值,这种专注与创新并重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从“粗加工”到“精深加工”,从“做产品”到“做品牌”,“科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定性力量。

“外省在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方面出台实打实的举措,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卢同郦说,江苏省财政设立1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龙头企业进行科研,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广东省财政建立100亿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

政府的倾力支持,引导、激发了民营资本大举“挥金入土”。据调查,浙江、江苏、江西等省份大型民营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恒大、碧桂园、贵茶集团等民营企业均成立了农业高科技公司,用“科技武器”打造全产业链农业航母。

施策:多措并举促科技赋能

承认差距,需要勇气胆识;迎头赶上,需要综合施策。

去年,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调研组在《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中指出,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农业农村总体差距在缩小,但乡村产业发展的差距在拉大。报告建议:找准农业与科技融合的发力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政策,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在良种、精深加工技术及装备研发上取得突破。

由于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公共品”,政府的财政投入极为重要。资料显示,无论是从社会总投入,还是从公共财政投入看,我国农业研发投入水平远低于全国科技的平均投入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曾透露,我国油菜育种方面一年的经费总和,不及国外一个企业投在油菜育种上的科研经费。

湖北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省一位业内人士坦言:“我省农业科技方面的经费,大多来自中央财政支持,省内投入不多。”

政策支持固然重要,企业更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与科技是经济发展两大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会成为首要支撑。省内一些农业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弱,不少企业负责人满足于以短平快的手段赚‘快钱’,把科技当作可有可无的‘搭头’。”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讲了一个真实的经历,我省某市一家企业邀请所里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合同确定30万元的科研开发经费。待规划出炉后,企业认为科研经费太高,支付了5万元后就再也不给了。省农科院一位专家称:类似事情时有发生,深感无奈。

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张忠家说,一方面企业负责人应有战略眼光,要重视科技、人才投入;另一方面,在我省农业企业普遍偏小偏弱,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各级财政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制约我省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和协同推广计划。

另一大隐忧是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不堪重负。一位基层工作者说,我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激发了基层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面临着农业科技人才老化断层的窘境。某县县委书记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透露,该县每年2000多人考进大学,回来工作的不到一成,回乡的农业科技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有些打破机制与体制的好政策,配套却跟不上。有关部门对“科技十条”督查中发现,由于缺乏配套,一些“政策红包”部属高校与科研院所难以适用,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观念破冰,才会有行动突围;政策形成闭环,激励作用才会彰显;投入补齐,杠杆效应才能充分发挥;综合施策,才能让科技赋能农业,让“长江水、湖北粮、荆楚味”更“香”,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笑傲市场。

图文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雯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