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今年种啥能赚钱?看看省农业厅印发的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各市、州、县(区)农业局(委),厅机关有关处室、厅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农业工作会议要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绿化生产方式,延长加工链条,提升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种植业现代化步伐,我厅研究制定了《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抓好落实,为实现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湖北省农业厅办公室
2018年3月9日
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2017年,全省种植业系统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推进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工作主线,以提质增效为重点,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精准发力,多措并举,种植业发展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总产519.94亿斤,为历史第三高产年。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超过440万亩,再生稻面积达到230万亩,饲用农作物面积突破100万亩。绿色发展进展明显,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生态种养模式加快推广。质量兴农成效显著,优质粮油、名特优果茶菜等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增加,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深入推进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绿化生产方式,延长加工链条,提升产品价值,实现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2018年种植业总体工作思路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持续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与品种结构,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提高种植业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湖北实施。

在重点任务上,聚焦“五个发展”。一是稳定粮食发展,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二是推动融合发展,不断充实农民的荷包。与水产业结合,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与畜牧业结合,以养带种发展“粮改饲”、“油改饲”,致力将种植业打造为畜禽粪污的“消纳池”;与旅游业结合,因地制宜发展茶园体验、油菜观光、水果采摘等休闲农业。三是推进绿色发展,坚决留住祖国的绿水青山。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耕地地力提升行动,开展轮作休耕试点,推广生态种养,促进生产生态系统循环链接。四是加快创新发展,持续增添农业发展新动能。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创新,分区域分作物制定优质高效技术路线图。推进机制创新,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五是坚持共享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湖北实施。树立农业共享经济理念,试点推广“共享农场”发展模式。加快种植业大数据推广应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一、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选择资源条件好、相对集中连片、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区域,会同有关部门,完成3850万亩“两区”划定任务。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150万亩,其中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2500万亩,小麦生产功能区1550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600万亩(含水稻和小麦复种区、小麦与玉米复种区1500万亩)。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700万亩(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叠1000万亩),其中划定油菜籽生产保护区1500万亩,棉花生产保护区200万亩。深入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围绕再生稻、虾稻、富硒稻产业发展引进筛选特色适宜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粳稻订单生产。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江汉平原单双季稻板块、鄂中丘陵与鄂北岗地优质中稻板块、鄂东与鄂东南优质双季稻板块。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制定稻虾、稻鱼、稻鳝、稻鳅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技术规程,推进标准化生产、绿色生产。进一步强化品牌培育,充分发挥优质稻产业联盟的作用,强化优质稻品种开发与加工企业对接,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地域特色品牌。加大“湖北名优大米十大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推进再生稻全产业链示范县创建。


二、大力开展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建设
按照“品种双低化、全程机械化、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加工标准化、品牌优质化”的思路,大力推进油菜产业发展。落实“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的30%以上,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用于油菜统一供种和技术示范”的政策措施,抓好主推品种展示推介、商品菜籽品质监测,严防转基因种子进入生产领域,严禁从根肿病疫区引种调种。提升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推广机播机收技术,示范推广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345”模式。开展菜籽油加工设备改造和工艺改良试点,推进产地初加工和标准化生产。培植湖北高油酸菜籽油品牌,推进优质菜籽油“进校园进社区”。
三、加快发展优质特色蔬菜产业
坚持“稳量提质增效控污”的基本思路,以品种、品质、品牌为重点,全省蔬菜(含菜、瓜、菌、芋)播种面积稳定在2050万亩左右,总产量4300万吨左右,保障市场均衡供应。优化区域布局,加快食用菌、水生蔬菜、高山蔬菜等优势特色蔬菜发展,稳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和大中城市周边优质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建设一批标准化优势特色蔬菜、优质设施蔬菜基地,提升蔬菜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特色蔬菜优势区创建,启动实施以特色蔬菜为重点的蔬菜品牌提升行动计划,创建、整合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优化市场监测体系,加强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工作,加强产销形势研判,引导有序产销,促进市场均衡供应。


四、加力做强做优果茶产业
按照“稳量、提质、增效”的总体目标,力争全省果茶产量稳定在685万吨以上,加快打造特色经济作物千亿产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制修订一批适应果茶发展的绿色发展标准,以果茶桑药优势区域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加强提质增效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果茶产业结构优化,水果着力推广熟期配套、耐贮运及加工专用品种,构建以柑橘、梨、桃为重点,葡萄、草莓、猕猴桃、枇杷、蓝莓、杨梅等特色水果协调发展格局。茶叶突出“特”、“优”字,着力推广适制性广、应用机采机修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合理搭配专用型、兼用型和地方特色品种,调优产品结构,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提升红茶、青砖茶等特色茶类的比重。

五、加快发展现代种业
深化种业权益改革,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统筹发展粮、经、饲大种业,提升自主创新和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种性安全为重点的品种试验审定体系,开展水稻、玉米等作物品种绿色通道试验及主要农作物联合体试验,启动青贮玉米、早熟玉米、春大豆品种试验鉴定,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同一适宜生态区引种备案,加快筛选适应优质、高效、绿色发展需求,满足区域性生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的品种。进一步强化种子生产能力建设,引导种子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强化种子管理系统服务主渠道作用,突出绿色、优质导向,在全省粮食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县市建设50个以上省级核心新品种展示示范片,辐射带动500万亩良种示范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促进农业持续提质增效。

六、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按照调减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拓展高端供给的思路,持续加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落实农业部水稻调减计划,压减早籼稻、双季晚稻和劣势中稻产区种植面积,力争调减低质低效水稻面积200万亩。大力发展粮经饲统筹,力争全省新增青贮玉米、小麦、油菜面积50万亩左右,全省“粮改饲”、“油改饲”面积达到150万亩。大力发展一种两收(再生稻)模式,力争全省面积达到280万亩。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重点在低洼冷浸田、低产低效田块挖潜力,因地制宜推广稻-虾、稻-鳅、稻-鳖等稻田综合种养高效模式,力争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490万亩。扩大甘薯、杂粮杂豆、名优水果、优质茶叶等地域优势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做好马铃薯主食开发工作,支持加工企业开发马铃薯主食产品,推进主食产品进超市、社区、食堂,开辟消费渠道,壮大消费群体。拓展种植业多功能,在茶叶、水果、油菜等优势产区,因地制宜发展茶园体验、油菜观光、水果采摘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挖掘种植业外部增收潜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

七、加力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
大力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推广高效缓释肥、水溶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应用,调优施肥结构、用药方式,继续开展果茶菜有机肥替代试点、果茶菜病虫绿色防控等行动,做到减量增效、减药控害。加力推广生态化种养模式。以种养结合和秸秆为纽带的高效循环模式为基础,构建“点上小循环、区域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现代农业循环新格局。全面贯彻《农药管理条例》,开展《农药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推进年活动。加强生产许可管理,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经营许可管理,实施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加强农药生产经营监管。全力做好轮作休耕试点工作,在宜昌、十堰、咸宁、恩施等市州辖区内的石漠化重点县(市、区)开展耕地阶段性休耕试点;对纳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三五”专项建设方案》的县(市、区)等有计划地开展耕地季节性休耕试点;在江汉平原、鄂中丘陵、鄂北岗地选择一批重点县(市、区)开展轮作模式试点,形成一批生产生态兼顾的耕作制度,集成一批用地养地结合的技术模式。加快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方式、技术模式和政策框架,逐步实现轮作休耕常态化、制度化。

八、大力实施品牌提升行动
结合中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促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以市县为单位,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打造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发挥宜昌蜜桔、秭归脐橙、武当道茶、恩施玉露、湖北青砖茶等引领作用,培育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将地方小特产打造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按照“拾回老味道、重塑老品牌、恢复老技艺,开发新产品”的思路,创响一批有历史沉淀、文化传承、市场认同的特色品牌。引导企业参加食博会、农博会、“万里茶道”等农产品营销活动,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创新营销模式,积极推动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拓宽销售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九、培植壮大新型经营和服务主体
结合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互换、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主体,积极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扶持一批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收代储、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组织,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项目实施方式,鼓励将政府补贴量化到小农户、折股到合作社,支持合作社通过统一服务带动小农户应用先进品种技术,引导推动龙头企业等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带动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在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乡村有效治理。

十、助力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实施贫困地区发展种植业产业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茶、特色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道地药材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种植业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开展种植业产业扶贫“春季攻势”行动,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做到技术服务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人,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减贫带贫机制,让贫困户更多分享种植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十一、加强产业发展调研
围绕提升种植业质量效益,促进现代种植业健康发展,开展调研。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走进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发现好典型,挖掘好经验,探索在新形势下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好办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做好产业兴旺这篇文章,探索种植业发展的新路径。
(来源:湖北农业 责任编辑:祝萌)

添加小编微信了解更多!

↓ ↓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