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鄂南老师山中砍竹子
刘鄂南制作的秋千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上网课最怕的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对于有心的老师来说,则是办法总比困难多。记者昨日了解到,武汉多所高校的老师,把滞留农村变成了上课的“优势”。他们的课堂中,从来不缺切合时节的诗句、乡村的美景和李子柒式的田园生活。
女儿当助教
让课程充满诗意
“脱我旧时裳,著我战时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这些诗句都是武汉轻工大学土建学院工管系赵万华副教授给学生上《项目投资与融资》网课时的“引子”,而这些“引子”每周会根据乡村时节而变化。
“古诗词由我的女儿朗读,让学生们沉静在乡村宁静、恬美的环境中来感受专业课。”赵万华介绍,他的上课地点是湖北宜昌长阳老家,看到家乡如诗如画的风景和焕然一新的农村新面貌,他便决定在课程内容中带领学生“云”游乡村,感受新农村变化。
第一周,他以“脱我旧时裳,著我战时袍”开场,用白衣天使奋战抗疫一线的照片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担当,用乡村早春的照片让学生看到万物复苏的景象,感受生命的顽强。
到第三周,黄色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已开满田间,他把美景拍成图片,并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做“引子”。到第十三周,即5月13日的课上,赵万华的“引子”开始展示家乡新农村的变化,每次做课件时,他都会精心挑选自己拍摄的应时应景的照片放入其中。
深山里直播自制竹秋千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刘鄂南老师,更体现了高职教师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他疫情期间滞留湖北秭归深山,因地制宜,上山砍竹子,做秋千,把《家居设计》课打造成了李子柒式的直播。
秭归是刘鄂南妻子的娘家,他们年前一家人回去过年,因疫情滞留数月。2月,得知要开展网上教学时,他有点慌:什么教学设备都没有,怎么教?他调查发现,班上28名同学也有很多人手上没电脑、没工具。
“传统的电脑、软件等教学方法不适合现在,那我就利用手边的材料,为大家示范,在特殊情况下怎么做家具。”刘鄂南说,他是咸宁人,家乡有竹海,秭归这里也有些竹子,他便打算用竹子做;选择秋千,则是希望为山村的孩子们提供游乐场所。
跑了几家借到砍刀和简单的木工工具后,刘鄂南的秋千工程就启动了。先画好设计稿,再到竹林砍倒粗细适合的隔年老楠竹,修整好后扛下山,锯好下料。接着就是定位、划线、开孔、劈削、火烤、杀青、弯曲,再一点一点打磨、拼接、组装。
完成秋千架、座椅、竹瓦顶的每一步,他都在学习群中进行图文或视频直播,并鼓励学生们也动手试做竹秋千。当成品组装成功时,学生们在群中爆发出欢呼。学生赵金硕说,坐在竹秋千上,面前就是山峦叠嶂,太美了。
这个秋千也迅速成为了村里的热门打卡地,孩子们抢着玩。刘鄂南也在当地成了名人,一些乡邻上门请刘老师为自己家也做一个。
其实,这是刘鄂南第一次做竹秋千,他一共花了约30个小时,觉得稍难的步骤是杀青、火烤、弯曲,因为需要精度较高。不过,他认为这样的深入一线,对老师、学生都是好事。
“高职院校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清楚材料性能、施工工序和做好电脑设计同样重要,只有了解一线,才能做出最适合的设计。”刘鄂南说,电脑设计技术再发达,也不能忽视手上功夫,这同样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新西兰牛群
出镜网课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斌老师,疫情期间滞留的地方有点特别。1月19日,朱斌前往新西兰开始他的生态体验,原本两周的行程变成了两个月。他把《环境生态学》课堂搬进大自然,还曾借宿当地农村的毛利人家中,每天对着牛群备课、上课。
“同学们看到这条小溪里的鳗鱼了吗?他们都是来自遥远的深海海沟,经过了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新西兰的这片浅水区域,而到了产卵的季节,还要再回到深海中去……”朱斌的课堂上,总能见到他随手拍摄的各种自然景象。
“新西兰生态环境丰富,太适合讲《环境生态学》了。老师每讲到一个知识点都会给我们扩充一些他的所见所闻,相当于带着我们‘云’体验了一把。”郭子菡同学说。
朱斌为了上网课,要克服5小时的时差,但他乐在其中。为了发现更多蕴藏在大自然中的“知识点”,他一般都呆在农村。但有时候为了有更好的网络环境,他就开车或者跑步去市区找一个网络好的位置上课。
图文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国倩 张屏 李碗容 通讯员 刘志伟 高翔 王潇潇 周思思 李曌喆 唐子靓
责任编辑:许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