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2项发明专利!88岁的他,至今仍在和养鱼育种打交道



垄上水产纵四海,服务八方暖人心!

天刚微亮,静静的养殖车间内,有个人影在一排排种鱼池边晃动。值班员迎上前:“是金场长吧,这么早您又看鱼来了。”88岁的金万昆总是最早的。

身为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场长、农业农村部天津鲤鲫鱼遗传育种中心主任、天津市淡水鱼类遗传育种企业重点实验室主任,金万昆与养鱼育种打了一辈子交道,守在鱼池边琢磨鱼已经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

“上过18天学,拥有12项国家专利”

“袁隆平让13亿人吃饱了饭,金万昆让鱼成为了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金万昆不同意将自己与袁隆平相提并论,但是在水产界的人都知道,金万昆配得上这样的评价。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过去了一个甲子。金万昆始终守候在养鱼池边上。从事淡水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新品种创新、良种推广等工作,他拥有12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从全场年产能力4亿尾到60亿尾,金万昆为鱼痴迷,为中国水产育种的发展奋斗,增加了鱼种的数量、鼓起了渔民的腰包也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但是谁能想到,被誉为“北方家鱼人工繁育第一人”的金万昆,只上过18天的扫盲班。

“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在鱼池边研究鱼。”金万昆说,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一家老小挤在破旧的渔船上,漂泊到蓟运河打鱼。

1955年大家推举金万昆当渔业社社长,1956年渔业社成为河北省的先进单位。在表彰会上,他获得了物质奖励——3000尾鱼苗。靠着这3000尾鱼苗他创办了换新水产良种场,在1961年成功人工孵化成活了100多万尾鱼苗,让北方有了第一个家鱼繁育场。

金万昆常说自己有三个老师,一个是“典”老师,几十年间,他翻烂了的字典就有好几本,不仅会读写,还弄懂了词义和遣词造句;一个是“书”老师,借书、买书、啃书,不惜卖掉衣物;再一个是“专”老师,他拜有专业知识的人为老师,虚心求教。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万昆从全国引进收集淡水鱼原良种、野生种、土著种等54个品种,建起了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库,先后培育出红白长尾鲫、蓝花长尾鲫、墨龙鲤、乌克兰鳞鲤、津新鲤、津新鲤2号、黄金鲫、津鲢和芦台鲌鱼、津新乌鲫10个经国家审定的、在全国推广的水产新品种,让不少农民养鱼致富,同时也丰富了市民餐桌。

有一次,听养鱼户讲在宁河苗庄镇附近,有几家养殖户300多亩水面,因买了劣质假苗,下塘后全部死亡了。金万昆马上召集场里干部开会决定,在本场鱼苗供不应求情况下,通过科学操作增加产量,将400多万尾优质鱼苗送到这些养鱼户的池塘边,令养殖户感动不已。还有一年早春时节,遇到南方闹疫灾,鱼苗奇缺,国家有关部门把从北方调苗任务交给金万昆。

为确保在一个孵化季里完成任务,当年已经70多岁的金万昆穿上水衩裤,站在冰冷刺骨的催产池中,为一条条亲鱼注射催产素。这一季,10多亿尾健壮鱼苗运往南方,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北鱼南调”。

如今,金万昆每逢换新水产良种的时刻,依然吃住在养殖车间。金万昆所在的养殖场,每年都生产推广新品种15个以上,优良苗种年生产推广达30亿尾以上,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专注和耐心是关键

“繁育出一条优质种鱼,养鱼的人说好养,卖鱼的人说好卖,吃鱼的人说好吃。”金万昆想法简单朴实,但坚守并不容易。

鲫鱼是全国各地养殖最普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经济鱼类,但它生长缓慢,产量低,养殖效益低,怎样才能提高鲫鱼的生长性能?金万昆盯上了国内“四大名鲫”:“方正鲫”、“淇河鲫”、“彭泽鲫”、“滇池鲫”。他几次北上黑龙江、去河南、下江西、飞云南买鱼苗,在换新场培育养殖,育成异育银鲫等4个品种。

传统理论认为,鱼类远缘杂交不能产生有生命力的后代,金万昆设计了上百组远缘杂交组合进行反复试验对照,结果证实,远缘杂交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不仅能产生有生命力的健壮后代,还能育出经济性状稳定优良的新品种。

黄金鲫就是他以鲫鱼为父本、优质鲤鱼为母本,历经12年不间断的杂交试验,择优筛选、从上百组试验组合中,选出的遗传基因性状稳定的鲫鱼新品种。它的杂种优势突出,肉质比传统鲫鱼更细腻、更鲜美、营养价值更高、生长更快,饲料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抗逆性能强、不发病、好饲养,比普通鲫鱼生长快2.1倍,当年就可养成1.5斤左右的商品鱼,2年就能达到3斤重。



一个新品种从亲鱼配组到选育成功需要十几年、二十几年时间。数以万计的试验记录、比较、观察,要经过6代以上筛选培育,还要定期更新换代,才能保证其种质不衰退和优良高产。

鲤鱼的成熟周期在3到4年,选育一个良种至少经过6代,需要18年;一条“津鲢”六代选育他用了五十多年;一条“津新乌鲫”他用了十八年……

金万昆常说,“不管是种庄稼还是养鱼,没有良种绝对不行。袁隆平搞杂交水稻解决了十几亿人吃饭问题,还是那块水田,收的粮食更多更好,鱼类育种也是如此。还是那池水面,养的鱼更多更好。这就是良种的特殊价值,也是育种人一生坚守的意义所在”。

60多年的时间里,金万昆育成11个“国审”水产新品种,12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而他研究发明的“粘性受精鱼卵自然脱粘装置”更是打破了鱼苗现代化、批量化生产瓶颈。

如今,金万昆,仍然坚持每天早上5点起床,到车间看鱼。

来源:益阳日报

责任编辑:李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