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在生长后期、收获运输和贮藏期间烂果现象十分普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柑橘采后损失在20%~30%左右,其中侵染性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
而我国主要柑橘品种的成熟期多集中在10~12月份,密集上市期间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对果实品质造成影响。
本期我们来聊聊柑橘采后病害防控这个话题。
柑橘采后主要侵染性病害
①青绿霉病
柑橘青霉病(病原菌:指状青霉)
柑橘绿霉病(病原菌:意大利青霉)
两者病症基本相似,初期生水渍状淡褐色的圆形病斑,随后果实变软腐烂,生白色霉状物,并不断增厚,后期青霉病霉层中部呈灰蓝色,绿霉病霉层呈灰绿色或暗红色。相比之下,绿霉病的霉层更厚(有褶皱),覆盖面也更广。
②黑腐病
心腐型
蒂腐型
黑腐型
干疤型
该病病原菌为多种链格孢菌构成的复合种群,以贮藏期发病为主。当病菌侵入果实蒂部或脐部时,多表现出蒂腐、心腐两种表型;若从果皮伤口入侵,则表现出黑腐型症状。此外,幼果期也可发病,多在蒂部开始,通过果柄向枝条蔓延,枝条干枯后幼果成为黑色僵果。
③炭疽病
干腐型
软腐型
干腐型炭疽与干疤型黑腐病症状相似,一般仅发生在果皮上,不深入果肉,但对果实外观品质影响较大。软腐型多发生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处变软腐烂,有时会着生菌丝和黏液。
④酸腐病
酸腐病(病原菌:卵孢菌)
病部初期呈浅褐色水渍状软化,后转橘黄色迅速扩大至全果腐烂,软腐迅速,极易开裂,所流汁液酸臭,因而得名,后期可见病部密生白色黏状物。
⑤蒂腐病
褐色蒂腐病(左,病原菌:拟茎点霉)
黑色蒂腐病(右,病原菌:蒂腐色二孢)
褐色蒂腐病:初呈水渍状腐烂,圆形斑,黄褐色,并逐渐向果肩,果腰扩展,后变褐色,病果有韧性。
黑色蒂腐病:初为水渍状淡褐色,无光泽,随后病部迅速扩展呈暗褐色,边缘波纹状,油胞破裂处常溢出棕褐色黏液,果皮用手指易压破,果肉受害后呈红褐色并与中心柱脱离。
柑橘采后病害的发生特点
①柑橘采后病害种类较多,其中以青绿霉病发生量最大。
②柑橘采后病害因品种不同,发病情况也存在差异。如青绿霉病在温州蜜柑、砂糖桔、南丰蜜桔和椪柑等宽皮类柑橘中发生频率较高,而在脐橙和沃柑等种类中发生率较低。
③青绿霉病和酸腐病等伤口侵入为主的病害通常在贮藏早期或中期发生,炭疽病、蒂腐病和黑腐病等有潜伏侵染特性的病害则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症。
④采前降雨越多(特别是采前1周),果实腐烂发病越严重。
柑橘采后病害的预防
抓好生长期病害防治:如炭疽病、黑腐病都是具有潜伏性特点,冬春没做好防控,全年的发病率都偏高,应多加注意。如炭疽病在春梢萌发后一个月,枝叶开始潜带病菌,此时就要开始防,药剂选择代森锰锌、戊唑·多菌灵、吡唑·咪鲜胺等;黑腐病花前花后开始用药防治,防病菌进柱头潜伏,可用吡唑醚菌酯、腐霉利、异菌脲等。
科学采果:采果时要选择合适的天气,久雨或大雨之后,最少间隔1~2天再开始采果;采果要用圆头型采果剪,争取一果二剪,以减少伤口的产生;将机械伤果、落地果、病虫果、霜冻果及残次果剔除,橘枝等杂物不要混在果中。
防腐处理:采后抑霉唑+咪鲜胺+百可得或抑霉唑+丙环唑浸果处理,单果包装,做好贮前消毒工作。
(来源:农业助手(ID:nyzs360),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号外!号外!水果、苗木、茶叶、药材种植户注意啦!如果您想找品种、买苗木、学技术、问价格,赶紧加入垄上果木微信社群吧!进群方式:1、添加微信号:15997599684(果大姐);2、加入QQ群:695337905(垄上行果木圈)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果小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