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10万斤?娄底这个“养鱼工场”称不浮夸



垄上水产纵四海,服务八方暖人心!

贺建成展示无土栽培的西红柿,身后为他的“鱼菜共生”基地。

贺建成向记者展示养殖的“无毒”河豚。

红网时刻娄底10月29日讯(记者 李革革 李响炮 摄影 方祥文)在阳光板做成的透明大棚内,整齐地排列着7片鱼池。贺建成站在鱼池边,手一扬,把饵料撒进鱼池,“哗啦”声响,水面顿时一片欢腾……10月26日,记者走进双峰县花门镇胜利村,深秋冷雨,贺建成夫妇的养鱼大棚里却温暖如春。

“水面还不到一亩,养了4万多条鱼,算下来,年产超过10万斤不成问题!”走进大棚,流水声潺潺,鱼跃果蔬绿,成片的池塘边,青翠欲滴的绿植,生长在塑料盆或管道里,看不见一粒泥土。去年11月,47岁的贺建成携妻儿回到家乡,建立起了这个“鱼菜共生”基地。

石斑、鲈鱼、鳗鱼、河豚、越南斑鲨、俄罗斯金草鱼……贺建成没有喂养中国“四大家鱼”,而是从外地引进新品种养殖。他介绍,这些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且只有一根主刺,尤其适合老人、小孩食用。

贺建成是一位模具工程师。他说,这个“养鱼工场”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在于使用的是一个自动循环的供水系统,对自然环境依赖较小,外面大旱,因有大棚,蒸发损耗很小,鱼池里也不会缺水。水通过电泵驱动循环流动,鱼的排泄物顺着水流聚集到池底部,然后由设在水底的管道抽走,经过海绵、活性炭等进行过滤,再经过沉淀、净化,废水变成洁净水再次回流至池中,真正做到养殖尾水零排放。

清水养的鱼没有土腥味,风险可控,也不容易生病。同时,鱼和菜使用的是一个供水系统,流水在经过植炭石、陶粒等介质时,里面的消化细菌把有机物转化为植物所需的养分。这样,无土栽培的果蔬,既不要浇水也不用施肥。薄荷、西红柿、韭菜、油麦菜、黄瓜、辣椒、紫苏、铁皮石斛……贺建成种植的果蔬品种还真不少。

妻子赵芝红采摘“养鱼工场”里的无土栽培黄瓜。

贺建成朋友展示捕捞到的罗非鱼。

捕捞丰收后的喜悦。

有朋友建议,这么名贵的鱼和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菜应该走高端市场,贺建成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农业的出路在于高产、优质、高效,低效的农业注定要被淘汰,“养鱼工场”建立起来以后,只需要一个人就足以日常维护,增氧、补水、过滤等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我并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要是纯粹为了赚钱,就不会回来了。”贺建成说,早在90年代,他就跟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南下打工,目前已在广州花都开办了自己的食品包装工厂,妻子赵芝红也成立了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20多年,业务涉及全球30多个国家。如今,父母70多岁了,回到家乡可以多陪陪他们,本来叫父母去广东住,但说什么都不愿意去,说家里空气好,食物新鲜。

“我知道,父母只是眷恋家乡的土地,父母的态度也对我们产生了影响,毕竟这里是生我养我们的地方。”贺建成说,乡村要振兴,农村要发展,归根到底要有一种解决方案,“养鱼工场”的建立算是农村一种新的种养模式的尝试。它对自然的环境要求低,没污染,可复制,产出高,希望可以以此为基础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李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