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化身“蜂王” 无偿传授养蜂技术 带领贫困户共酿“甜蜜的事业”

“割蜂王台的时候要注意,像这样,顺着斜面慢慢切。”25日上午,在黄陂区木兰乡富家寨村红马寨养蜂农业合作社,刘维军正在手把手地教贫困户养蜂。

山坡边,绿树成荫,排排蜂箱在大棚内展开。刘维军说,从最初通过养蜂解决生计,到成立合作社走上专业化养蜂的康庄大道,他花了19年才将梦想变为现实。

刘维军不仅自己沉下心来发展蜜蜂养殖,还先后带动本村及邻村8名贫困户共同养蜂,积极拓展电商等销售渠道,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蜂王”。

一箱蜂到百箱蜂,走上专业化养殖之路

凌晨5时起床,刘维军穿上防护服来到蜂箱大棚,检查蜜蜂健康状况、脱蜂花粉、割蜂台、取蜂王浆、灌蜂蜜……这一全套工序做完,就到了下午。别看刘维军是一名专业“蜂王”,他也曾遭遇过入不敷出、创业受挫的困窘。

1990年,22岁的刘维军从部队退伍。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为了提升生活水平,他选择外出打工,在建筑队工作。一次工伤意外,他摔断了腿,只能回老家原黄陂县木兰乡富家寨村养病。“每天卧床静养,没有劳动能力,连3元钱的电费都交不起。”回忆那段经历,刘维军感慨:“好在有乡亲们关照,轮流照顾,帮我渡过了难关。”

2000年,刘维军腿伤康复,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他打算自主创业。经过细心走访察看,他发现家乡富家寨村地处木兰湖周边,荆条花遍布,生态环境十分适合养殖蜜蜂,且黄陂荆蜜是中国四大名蜜之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便下定决心养蜂。

说干就干。2000年9月,在战友介绍下,刘维军到黄陂城关拜师学技,从一箱蜂开始,边学边养,养蜂技术不断提高,当年年收入达到2000元。2002年,刘维军将蜂箱规模增加到30个,由于规模化养殖技术不成熟,管理不善,突然间近15箱蜂死亡或逃跑,直接损失超过5000元。

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为提高养殖水平,他成天分时段观察蜜蜂的生活习性,并在网上学习养蜂技术,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养蜂心得”。

理论结合实践,并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精进技术,刘维军的养蜂事业日益壮大。目前,他牵头成立了红马寨养蜂农业合作社,他的蜜蜂养殖基地占地近一亩,有100箱蜂、100头蜂王,年产蜂蜜3吨,销售毛收入达12万元。

帮助贫困户,让大家的日子比蜜还甜

“最近蜜蜂老爱往外面跑,是怎么回事?咋解决?”25日上午,邻村贫困户陈建国来找刘维军请教。

63岁的陈建国去年动过大手术,爱人身体也不好,妈妈是残疾人,家庭收入不稳定。为了改善生活,此前他特地找刘维军取经,也想养殖蜜蜂。刘维军免费送了陈建国3箱蜜蜂,并手把手教他养蜂技术。

“养蜂是个技术活”,刘维军边指导陈建国边对记者说,“每只蜂箱里最好只能有一只‘蜂王’,像他最近遇上的蜜蜂外逃的情况,就是因为‘蜂王’多了,导致蜜蜂容易‘分家’外逃。因此割蜂王台是很好的方法,把其他蜂王的‘王座’拆除,只留下一个,整个蜂箱就只剩一个蜂王,蜜蜂听指挥了、团结了,上午采蜜、下午回家,自然就不会外逃了。”

“他特别有耐心,送蜜蜂后还经常到我家指导养殖技术。预计今年我家养蜂也能增收3000多元!”陈建国感激地说。

陈建国只是刘维军带领增收致富的众多贫困户之一。面对不断找上门想加入蜜蜂养殖的村民,刘维军不仅免费拿出蜜蜂发放给村民养殖,无偿向村民传授养蜂技术,还聘请农技专家、专业讲师开展养蜂实用技术和电商技能培训,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吸纳了7名贫困户。70多岁的刘启伦夫妻都患重症,身边无子女,刘维军不仅为其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还主动承担看护的责任。产蜜高峰季节,他聘请刘启伦夫妻及其他贫困户来打工,每人每月收入500元,仅此一项每户贫困户年收入就增加2000元。

“一人富,不算富;家家富,才算富。”这是刘维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刘维军的蜂蜜供不应求,他说:“能带动乡亲们一起奔小康,打心底里高兴!让大家的日子比蜜还甜,是我的心愿。”下一步,他打算和武汉农村电商公司加强联系,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增加蜂蜜销售量,让黄陂荆蜜品牌叫得更响,带动周边更多农户脱贫,让贫困村彻底甩掉贫困的帽子。

来源:长江日报记者胡毅余康庭通讯员胡伟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