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千湖之省,水系密集,其中不少河流奔腾着跨越多市、多县。
跨越多个行政区划,一直是河流生态治理的难题。如何克服互相推诿甚至以邻为壑的现象,携手形成流域治理的合力?近年来,我省多地探索破解跨界流域治理难题之道。
记者探访多条跨界流域治理情况,解析我省跨流域生态治理的体味与收获。
5月28日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纳入国家考核的我省114个河流断面,1至4月水质优良断面89个,同比增加10个。以通顺河、黄柏河为代表的跨界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成为我省水污染防治的新亮点。
我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232条,大多数跨市、县,其中跨省界河流116条。多年来,跨界流域治理一直是水污染防治的难点,存在规则不清,责任不明,上下游互相推诿等问题。
近年来,我省探索跨界流域治理路径,先后出现县区自发联盟、市州主导、省级推进等多种治理模式,一些河流污染加重的态势得以扭转,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滠水河,省内跨界治理“尝鲜”者。142.14公里长的滠水河从孝感大悟经黄冈红安、武汉黄陂区汇入长江。2008年滠水河总体水质IV类,64.3%的水域受到污染。作为下游“受害者”的黄陂区环保部门主动“牵头”,联合大悟、红安的环保、水务、林业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徒步排查沿岸污染源。之后,在原省环保厅支持下签署《联合公报》,上下游携手共同治理。如今,滠水河水质总体稳定在地表Ⅲ类,符合饮用水源地标准。
作为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流经远安、夷陵,是宜昌市饮用水源地。多年来,两岸的60多家磷矿企业肆意排放,黄柏河水质不断恶化,部分水域成为Ⅳ类水质。2017年底,宜昌市组建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支队,集中行使多部门职能;市人大通过《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立法保护黄柏河;建立与磷矿开采指标挂钩的生态补偿机制。“组合拳”打出后,黄柏河逐渐变清,今年初宜昌在这里举办了冬泳邀请赛。
而江汉平原腹地通顺河的治理,则由副省长挂帅。长191公里的通顺河流经潜江、仙桃、武汉,10多年来几乎成为集纳沿线各类污水的“臭水沟”,水质恶化到劣Ⅴ类。以至上游排污,下游就关闸“堵回”污水,引发上下游矛盾。2017年,我省河湖长制率先在通顺河落地,副省长曹广晶成为通顺河“省级河长”,协调三地减排治污,一年多后这条“黑水河”开始变清。
今年以来,我省加快跨界流域治理步伐。武汉根据长江“进”“出”各区的监测断面水质变化,实施严格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4月,襄阳启动市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1.2亿元生态保护补偿保证金,按照“水质改善给予奖励,水质变差予以惩罚”原则进行奖惩。
省生态环境厅称,今年我省将推进河湖长制提档升级、河湖跨界确权、生态补偿机制等跨界流域综合治理办法,全力推进跨区域河流的生态治理。
一河一策防“九龙治水”
跨界流域治理难在哪里?河水流经多市多县,互不管辖,规则不清,责任不明,上下游、左右岸、水上水下相互推诿,谁也管不了谁,致使河流生态、防洪、灌溉等功能被严重分割和弱化。
多年来,跨界流域治理一直是水污染防治的难点,存在规则不清,责任不明,上下游互相推诿等问题。
河长制——打通上下游壁垒
全长191公里的通顺河,起于汉江,流经潜江、仙桃、武汉三地,最后汇入长江。曾经,这条河常年“不通不畅”,发黑发臭,引发上下游重重矛盾。
矛盾主要集中在潜江与仙桃交界处的深江闸,这本是控制流量、流速的节制闸。2017年以前,上游潜江一排污,下游仙桃就关闭深江闸口,污水长期被堵在闸口处,发黑发臭。上游埋怨下游关闸,下游责怪上游排污,周边群众投诉不断,跨界矛盾持续了10多年之久。
潜江市生态环境局一位干部坦言,以前由于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未跟上,园区内部分工厂将污水直排通顺河,原本想通过流动的河水稀释带走污水,现在下游一关闸,变成死水,污染愈发严重。“关闸并不是为了堵污。”仙桃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华兵则解释说:“之前五六次关闸是因为防汛或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但他也坦言,闸门一关,上游水质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同样形成恶性循环的还有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沟通不畅,互相推诿。媒体曝光后,更是矛盾升级,通顺河的水质始终没得到改善。
转机出现在2017年。
省政府牵头,启动通顺河跨界水污染防治,在通顺河率先落实河长制,明确从省到村五级河长,划定各自职责,并设立考核机制追责。副省长曹广晶任通顺河河长。“有了河长制,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陈华兵说,由行政规格高出流域市县的威权机制来统筹上下游、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解决了以前责任不明、沟通不畅、互不买账等诸多难题。
河长制如何明确责任?
生态环境部门在通顺河上下游交界、干支流交汇等重点区域设置5个断面自动监测点,实时更新水质监测数据,数据直传省级监管平台。“以前是各自监测,互不承认。”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将断面水质的监测数据作为考核依据,所辖河段的入水和出水水质数据一目了然。谁污染、谁负责,不再是一笔糊涂账。”
对于关不关闸、谁来控制这一矛盾焦点,在省级河长的协调下,通顺河16座涵闸、4个泵站的调度权全部上收省水利厅,实行流域统一综合调度。据介绍,这样做并不仅是解决两地矛盾,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通顺河生态流量不足的问题,而流量不足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在各级河长协调下,相关部门经协商与科学测算,建立通顺河流域联合调度机制,确保通顺河日常有30立方米/秒的生态流量。
2017年11月,在省级河长协调下,潜江、仙桃、武汉签订通顺河水资源保护跨区联动工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协同应急等机制。“内要治理,外要沟通。”潜江市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周永梅举例说,去年6月底至7月初,因强降水导致泽口闸关闭,潜江段水质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为劣V类,“我们迅速加强河沿线企业排污监管排查,并将排查情况及时函告仙桃,避免误解。”
数据显示,2018年底通顺河5个考核断面中,4处水质从2016年的Ⅴ类或劣Ⅴ类提升至Ⅳ类,通顺河水质达十年来最好水平。“一条河流,通常有着生态、灌溉、航运、水电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由不同职能部门管理,又涉及各地利益,需要有一个足够的权威来协调管理。”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兆华表示,河长通常是由更高的行政首长来担任,他要把生态河流的功能顺序摆正,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再协调各利益相关部门。
综合执法——“九龙治水”变“一龙治水”
宜昌黄柏河的治理,则从统筹各“涉水”部门多头管理入手。其中,综合执法成为黄柏河治理有力抓手。
黄柏河,跨夷陵区、远安县两地的7个乡镇,全长162公里,承担着为宜昌城区及宜东地区200万人生活生产用水和100万亩农田灌溉供水的重任,供水区域内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宜昌市的70%。
如此重要的“母亲河”却曾经有过部分断面水质为劣V类的“黑历史”,还曾爆发过大面积的水华。多年来,宜昌下决心治理黄柏河,效果却不好。“黄柏河比较复杂,发源于宜昌夷陵区,流经远安县,又回到夷陵区,涉及环保、水利、渔业、海事等多部门,过去由市县两级多部门管理,权能交叉,职责不清,执法能力分散;各部门之间的标准也不统一,‘九龙治水’最后成了‘无龙治水’。”宜昌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政委席祖荣说。
宜昌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韩卫星举例说,2013年黄柏河上的玄庙观水库旁的一个养猪场,直排污水到黄柏河,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分别都去了,但从职能上并不能直接管养殖场,只能要求上环保设施,最后不了了之。
再加上流域面广,大多都在山里,靠各部门多头管理,执法力量分散,很难顾及。有时候违法行为发生,等相关部门的人赶到时,已经没有证据了。
还有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比如水库按照水利部门的要求达标排放,却达不到生态环境部门的标准。“生态环境部门去执法也没道理,毕竟水库达到了水利部门的要求。”韩卫星说。
怎么办?
宜昌组建“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经省政府授权,集中行使水利、环保、农业、渔业等6项行政监督检查、96项行政处罚、14项行政强制职能。该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人员,长期驻扎在夷陵和远安,守在黄柏河边执法。
邹良,驻扎在夷陵区樟梓坪镇的一位执法人员。他熟悉分管河段内的每一个断面、每一家企业、每一个排污口。每天,他和同事们开着车沿河巡查,一旦发现不达标排放、路边河里有垃圾、岸边有非法养殖场、河里有网箱养鱼或非法采砂等问题,不管属于哪个乡镇或县区,也不论是哪个部门分管,都可现场处理,再也不需要区域或部门之间互相协调。“现在执法比以前容易多了,效果也好很多。今年以来,案件同比下降了40%左右。”
在组建综合执法部门后,宜昌市人大还出台了《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立法保护黄柏河,让综合执法有法可依。
网箱养殖曾经是黄柏河上的一大污染源,因涉及多部门,且法规不明晰,拆了建、建了拆。“40多个肥鱼网箱养殖,早年也是农业局批准了的,很难拆除。一直到2018年,才依法彻底拆除了这些网箱。“韩卫星介绍说。
据统计,自综合执法大队2017年运行以来,累计查处水利、环保、渔业行政违法案件76起,督办整改事项68件,强制拆除库区非法捕捞抬网、拦网、网箱59处,关闭矿井1处,责令拆除非法采砂场6处,畜禽养殖场4处,拆除非法码头1处。特别是黄柏河上水库的网箱养殖、非法采砂、违法建筑等历史遗留顽疾得到根治。
目前,黄柏河的综合治理经验正在宜昌市推广。宜昌市称,今年将在另外一条跨区域更多、涉及面积更广的河流——玛瑙河成立综合执法队。
来源 :湖北日报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