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芯片、传感器……智慧农业能否助力海水稻大面积高产?

这几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选育培植的耐盐碱水稻在山东青岛、黑龙江大庆、新疆喀什、陕西南泥湾等地开始春播育秧。2016年底,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挂牌,袁隆平带领的研发团队在全国五大类型的盐碱地开展耐盐碱水稻的试种,预计今年六个试验基地的种植规模将超一万亩。等这一季试验种植结束,该团队计划对部分试验材料申请国家级品种审定。

2017年9月,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编号为YC0045的耐盐碱水稻亩产达到620.95公斤,取得重要突破。所谓“海水稻”,实际上是在盐碱地上种水稻,难度可想而知。

农业科技助力耐盐碱水稻的种植,

能有更大的突破吗?

600公斤以上的高产,

什么时候才能复制?



无人机农药喷洒,省力效果好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一架还没安装外壳的无人机正在试飞。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上用四个红点圈定了农药喷洒范围。

工作人员:“它是田块的边界,1234,把这田框出来,它会自动生成下面这个粉色的要飞的航线1234。现在设的幅宽是8米……”


无人机两侧各挂着一个农药桶,可以按照设定的程序,对试验种植的耐盐碱水稻进行农药喷洒。这样一来,省人力不说,喷洒的雾化效果也比人工背负式喷洒要更好,用药量也能节约三成。

工作人员:“现在设的速度慢,4米/秒,距离比较短,设定好后在飞的过程中就不用管它了,飞完了它会自己回到起飞点。”

今年这样的无人机准备在新疆的试验基地启用。青岛东域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霞去过那里,像被雪覆盖一样的盐碱地让她印象深刻。

张霞:“新疆蒸发量很大,降雨量特别少,土壤里盐份含量更高,碱度会低一些,我们夏天去的时候,你会看到他们的盐碱地上就跟下了一层雪一样,踩上去是响的那种。东北它是土壤里盐分含量还可以,但是它PH值很高,可能比盐还要难治。”

传感器控制,灌溉很讲究

新疆缺水,如何来种水稻?我国大部分盐碱地分布区域淡水资源缺乏,难道要大面积铺设管网,才能达到灌溉条件?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解释,首先,不是所有的盐碱地都适合种水稻,先决条件之一正是“不能离水太远”,所以我国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土地大概2亿亩,其他盐碱地并不具备改良条件。

演示人员:“地下埋管分两种,一种是渗管,一种是排管,渗管的埋放位置主要是植物的根部,排管放在地下一米半到两米之间……”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试验田里,有一处被玻璃隔档拦出的土壤立截面。能够看到种植耐盐碱水稻所用的地下管道。简单来讲,布有传感器的渗管对下渗的水进行分析,满足水稻生长条件的则继续下渗,达不到要求的则被渗管收集,送进水肥一体机进行调节,之后再用于灌溉。


张国栋说,过去用大水压碱洗盐的方式也能降低土地的含盐量,可持续性却不强,蒸腾作用还会把盐碱再拔上来,造成土地的次生盐碱化。现在种耐盐碱水稻,灌溉方式很讲究。

张国栋:“有滴灌、渗灌,少量的上面漫灌,第二,很多水资源,通过地表径流以后渗入盐碱,普通农业盐碱地超过1‰,这个水就不行用了,叫边际水,我们可以利用1‰到6‰之间的边际水来进行耕作,使用了一些废水,同时,用淡水的时候也会大量的节水。”


袁隆平:要产量高,“4良”要配套

2017年,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白泥地实验基地,首批收割评测的耐盐碱水稻材料中,产量最高的达到亩产620.95公斤。实际上,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陕西、新疆、黑龙江等六个基地的试种测评结果看,产量少的不到每亩300公斤,产量高的个别品种甚至超过了亩产660公斤。走到各式各样的盐碱地上,600公斤以上的产量有没有复制的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创下过水稻亩产上千公斤的纪录,他可能是最懂得向地要高产的人之一。

袁隆平:“要产量高,我们要4良配套,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生态条件,要4良配套。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田要好。缺一不可。”


盐碱地,首先就没了“良田”这个基础。研究者们从核心——良种着手。

在广东湛江市遂溪县虎头坡的海稻种植基地,133种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与“海稻86”杂交后的品种正在这里生长。1986年,陈日胜发现了野生耐盐碱水稻“海稻86”,并坚持在“海稻86”发现地周边进行天然育种。

涨潮的时候,海水会倒灌到田里,甚至淹没整片农田。潮水退去,不耐盐碱的试验品种倒伏,枯萎。这里正经历一场苛刻的优胜劣汰,陈日胜是最严格的“裁判”。他必须从存活的杂交品种中优中选优,直至挑选出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优秀品种。

陈日胜:“每个地区要做区试,要审定一个品种。我们要做的话每个区域要开发200亩的区试的基地再做,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布局那么多点,你不做区试不敢交给老百姓,也无法达到品种审定。”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今年将继续测试400多个小品种及40多个主力品种。该中心副主任张国栋介绍,他们在求产量和求口感两个方向上都有育种尝试。

张国栋:“在海南发现过矮杆的品种,在广东发现过高杆的品种,在国际水稻所保存着100多种全世界收集来的野生水稻资源,它产量很低,我们必须用现代化的育种的手段,把它培育成有一定的抗性和产量的、国家可以审定的水稻,我们把这类特殊的种质资源经过栽培、驯化,把它变成适应于全国不同气候带的、不同口味的耐盐碱水稻品种。”

除了在品种上做文章,向品种选育要产量,种植方法也要巧、要细。通过传感器收集、无人机拍摄等手段,科研人员能掌握不同区域基地的气象、土壤、灌溉、水源等参数,对作物生长态势进行监测和把握。

张志勇就从事智慧农业大数据信息系统的开发:“就是作物本身的生长态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农业栽培体系的支撑,另外一个就是针对病虫害的一个研究,病虫害跟气象、土壤,整个它的生长环境有关的各种因素,都会去进行数据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降低病虫害发病的概率。”


海水稻走向更多国家

除了在我国多地有对耐盐碱水稻的种植试验研究外,袁隆平介绍,耐盐碱的杂交稻已经走进了越南。

袁隆平:“我们有一个耐海水的杂交稻在越南,在它海水倒灌的地方,它的常规品种产量不高,我们耐盐碱的杂交稻一去,产量上升去了。他们非常开心。他们总理三次邀请我到越南去,我现在身体不好,很难去的。”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亩产620.95公斤的耐盐碱稻测产成功后,迪拜驻中国大使馆主动找上了门,请他们去沙漠种水稻。2018年5月26日,迪拜示范基地的测产结果是亩产520公斤。

该中心海外项目负责人陈富裕:“成功率很高,我们最后测产是5个材料,都超过了国际水稻亩产平均水平,超过了很多。”

目前,我国耐盐碱水稻仍于试验种植阶段,未来,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希望,能走向更多的国家。

张国栋:“中东和非洲是我们的重点,纷纷找我们联系进行海水稻的种植和推广。不仅仅是说要用我们的稻种,它就要构建一套全系列的农业技术体系,把这个项目做成一个产业链、产业融合一个项目,推向‘一带一路’。”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